近日,在江西省宜黄县凤凰山文化广场,一场由宜黄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和县文化部门联合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正在举行,22岁的宜黄戏传承人谢巧眉和同事一起为大家带来了一折宜黄戏的经典唱段——《牡丹亭》里的《游园》。
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宜黄特有的灵气,孕育出“宜黄戏”“禾杠舞”等一朵朵绚丽的民间艺术之花。近年来,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宜黄县人大充分发挥人大职能,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座谈交流、代表建议等方式,进一步塑造宜黄文化标识,擦亮宜黄文化品牌,为了解非遗、保护非遗、弘扬非遗文化贡献人大力量。
“青春力量”焕新非遗传承
“宜黄戏传承,关键在于发现和培养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从学生到演员、从戏团骨干到戏曲传人的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在宜黄县人大召开的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宜黄戏调研座谈会上,县人大代表、县凤冈一小校长李友才表示。
谢巧眉是宜黄县桃陂镇人,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宜黄人,然而,直到进入剧团实习后,谢巧眉才对宜黄戏有所接触。
“小时候在祠堂里看戏班子表演,都是采茶戏,在学校里刚开始学的也是采茶戏,进入剧团实习后,才正经接触到宜黄戏。”谢巧眉说。
在谢巧眉看来,采茶戏和宜黄戏在舞台上的身段大同小异,在唱腔上却有很大区别。从采茶戏到宜黄戏,一样的舞台,不一样的命运。可以说,谢巧眉的经历是宜黄戏从衰败到复兴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宜黄腔为京剧二黄腔之本源,和二黄腔的精致和委婉相比,宜黄腔更为粗犷,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黄戏最重要的“标本”价值也正是在于其原始、古朴的声腔形态。
近年来,在宜黄县人大及各级人大代表的不断呼吁和推动下,宜黄戏剧团于2022年3月重新成立,为宜黄县唯一的国有文艺院团,与宜黄县文化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实行企业化管理,宜黄戏再次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宜黄戏剧团成立后,除了“校地合作”培养宜黄戏传承人外,还大力开展宜黄戏进校园活动,通过在小学开办宜黄戏班、成立兴趣小组等形式,扩大学生戏曲爱好者队伍。现如今,宜黄县每年完成宜黄戏公益性演出100场左右,一些宜黄戏传统剧目也得到了整理和复排。更为可喜的是,像谢巧眉这样的青年演员已经能够在戏中“担担子、挑大梁”。
“在宜黄县人大以及各级人大代表的关心和支持下,宜黄戏这个古老的剧种正在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将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宜黄戏的传承和弘扬之中,让宜黄戏走上正轨,代代相传。”宜黄戏剧团团长唐光明说。
非遗禾杠舞“舞出”新活力
夏季夜幕降临,在宜黄县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三五人群手拿禾杠和柴刀跳着竹杠舞,在宜黄县,这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禾杠操已成为当地广场舞的流行新时尚。
禾杠,即挑柴火、禾秆用的竹竿,为便于穿插两头削尖。据了解,宜黄县禾杠舞是山民在砍柴时利用禾杠与柴刀,和着山歌击打节拍,且歌且舞的一种民间舞蹈。
早在2014年,宜黄禾杠舞就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更好地推广与传承,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及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后,宜黄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会同县文化部门把禾杠舞进行改进,动作简单易学又有观赏性,禾杠舞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舞出”新活力,成为宜黄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群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宜黄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有关负责人说。(周学平、欧阳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