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3 10/17 08:51:54
来源:江西日报

南昌高新区探索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字体:

  原标题:种出好粮 卖上好价

  ——南昌高新区探索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毗邻赣江的谷宝农匠生态农业种植基地(以下简称谷宝农匠基地),放眼望去,2000亩优质水稻稻浪滚滚、一望无际。

  这是南昌高新区打造的首个立体生态农业种植基地。目前,由谷宝农匠基地生产的生态大米价格高于市场价数倍且供不应求。

  渔光互补,实现土地空间立体全方位利用

  从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出发,沿着鲤鱼洲公路驱车往东驶去,约20分钟车程即到达谷宝农匠基地。站在田埂上,阵阵稻香扑鼻而来。“这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谷宝农匠基地负责人黄志伟告诉记者。

  沿田埂信步走去,记者看到,稻田被分成四块种植区。田埂上,每隔100米放置了1台智能农林病虫频振控诱灯。黄志伟告诉记者,晚上,控诱灯会发出蓝光,吸引病害虫过来并将其杀死。“这种方式可以消灭40%的害虫。”黄志伟说。

  沿着岸堤放眼望去,只见每一片稻田的四周,均修建了一条宽约3米的沟渠。“通常稻田害虫的活动半径在2米以内,3米宽的沟渠可有效避开害虫飞跃水面到田里祸害水稻。”黄志伟告诉记者,“每一条沟渠内都放养了许多鱼,沟渠周边活动的害虫成为鱼儿捕食的重要对象。我们还把收集到的稻虫撒入沟渠,作为鱼儿的天然蛋白质饵料。”如果说控诱灯是稻田的第一道防护屏障,那么沟渠里的鱼则是稻田的“守卫者”。

  此外,该基地还实施渔光互补项目,通过“光伏+水系治理+生态养殖+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的方式,实现土地空间的立体全方位利用,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拓宽了收入来源,同时发展绿色新能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据黄志伟介绍,基地每亩可产有机粮800斤,每年累计生产160万斤。基地还实行稻蔬轮作,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

  取肥于地,探索水稻蔬菜循环经济模式

  如何让水稻种植做到无虫害、无污染、无添加,实现生态粮的高产标准?谷宝农匠基地在肥料供给上,有一套自己独创的方法。

  位于基地南端、占地1200平方米的谷宝生态酵素研制中心坐落于此。研制中心内,100多桶已发酵好的有机酵母菌摆放得整整齐齐,为下一轮的水稻耕种做好准备。

  “我们空出300亩耕地用来种植果蔬,这些果蔬将成为稻田有机肥的核心原材料。”黄志伟说,这一桶桶的酵母菌来自基地自研自产的生态果蔬以及各类菜梗。通过微生物自然发酵,形成具有生物活性成分的有机肥。这样的有机肥不仅为水稻提供必需的生长元素,还输送氨基酸、肽类、有机酸、矿物元素等物质,成为有机生态粮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粮食最具价值的部分。

  “我们把300亩果蔬搬进酵素研制中心,再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稀释后,输送到稻田进行灌溉,从而达到果蔬‘反哺’稻田的目的。”黄志伟介绍。

  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谷宝农匠基地取肥于地、用之于田,构建了田地共生互养的立体生态种植系统。

  水源做“CT”,保持田地有机化和无污染

  为保护农田土壤不受污染,谷宝农匠基地还积极保证水源无污染。

  来自瑶湖上游的水源需要经过一个蓄水池才能到达基地,蓄水池可实现农田灌溉的旱涝调节,从而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据介绍,在水源入口处,基地专门设置了过滤中心,从蓄水池流经的灌溉水需要经过过滤中心进行水质检测后方能流入田间。

  “就像医院为病人做CT检查,我们在基地的源头也设置了超灵敏的水质监测系统。上游蓄水池流过来的水如果存在污染,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并自动进入关闭状态,切断水源补给。”基地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在渔光互补、水稻蔬菜循环经济模式、水源严格检测的共同作用下,谷宝农匠基地的水稻生产实现良性循环。纯天然、富含有机元素的生态米持续走俏,沟渠里肥美的草鱼、鲢鳙等鱼类经常卖断货,线下预订、提前预售已成常态,谷宝农匠基地通过探索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记者 林 雍 宋思嘉)

【纠错】 【责任编辑:王凯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