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耸的丹霞大石山,200多亩峭壁是村民发家致富的“聚宝盆”;一片郁郁葱葱的毛竹林,56.7万亩林地是竹产品走向全国的“蓄水池”;从“人种天养”到“高产栽培”,黄精产业有了“铜鼓一响、黄‘精’万两”的美誉……
地处赣西北边陲的江西铜鼓县,森林覆盖率超过88%。在践行“两山”理论的时代背景下,铜鼓县利用森林资源,探索林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径。
“一根竹子”拉来产业群
阳春三月,正是春笋丰收好时节。位于铜鼓县的双铜笋业有限公司车间,十几位工人忙着将鲜笋分装、封口、装箱,工序一气呵成。厂外,一包包真空包装好的鲜笋被装上货车,准备发往省内外商场、超市。
“眼下,公司加班加点赶制各种笋制品,希望尽快将产品投入市场。”双铜笋业负责人朱亮介绍,公司积极创新和改良竹笋产品,已形成罐头笋、包装笋、烟笋等产品销售布局。
铜鼓县毛竹林面积52万亩,资源十分丰富。20世纪90年代,铜鼓县笋竹加工业发展很旺,但也遇到加工方式单一、品类不多、竹林砍伐过快等问题。传统“靠山吃山”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该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铜鼓县决定从“这根竹子”做起。
在江西奔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小到竹计算器、竹U盘、竹鼠标,大到竹音箱、竹台灯、竹制汽车内饰,琳琅满目的竹制品摆满了展厅。
“竹子键盘不仅美观,而且耐用环保,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奔步科技副总经理张丽娜介绍,目前公司80多个品种的竹产品畅销美国、韩国、土耳其、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让竹子实现利用最大化,铜鼓县引进以“边角料”为原材料的制炭企业,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壮大产业集群。
“我们用山上的废竹和竹制品废料作为原材料,进行制炭加工。公司生产的竹炭主要销往日韩,市场供不应求。”江西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以新介绍,用竹子制成的炭优点很多,它灰偏少、热值高、火力旺、燃烧时间长。目前公司正准备开发竹地板等生产线。
从竹笋加工到竹制品制作再到竹炭制作,铜鼓县用“一根竹子”串起一个产业集群。
遍地黄精是“黄金”
在铜鼓县三都镇大槽村,昔日的一片荒地成了“黄金”宝地,这里是铜鼓县南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温秋章介绍,他流转了400多亩山林用来种植多花黄精。去年丰收时,黄精每亩利润达8000多元。
2016年,野生黄精采挖殆尽后,铜鼓县开始转型发展人工种植黄精。“一开始,都是人种天养,产量小,投入大,收益低。”温秋章说,大家踩着石头过河,谁也不敢步子迈得太大。
为破除困局,铜鼓县转变黄精种植模式,建设高标准黄精示范基地。在政策资金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黄精产业。
走进棋坪镇柏树村黄精育苗示范基地,郁郁葱葱的黄精苗生机勃勃。“去年,黄精苗市场走俏,700多万株籽播苗卖了500多万元。”江西大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莫英富说,他的100亩黄精种植基地如今全部实施规模化、技术化管理,由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收益也得到大幅提升。
随着黄精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黄精加工企业纷纷落户铜鼓县。
在江西精锐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黄精加工车间的传送带上,一份份黄精产品陆续加工好传送出来。黄精茶、黄精糕、黄精酒、黄精芝麻丸……旁边的展示柜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黄精加工品。
据精锐农林总经理陈芬介绍,公司是以黄精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中草药种植加工公司,已有黄精含片、黄精果脯、九蒸九晒黄精等10多个产品,年销售收入超7000万元。
遍地黄精成铜鼓县的致富“金”。目前,铜鼓县已注册黄精产业企业、合作社25家,年产值近2亿元,已形成产品多元化、生产组织化、产业链条化、营销品牌化的黄精产业发展格局。
峭壁种“仙草”,“空壳村”有了致富宝
位于铜鼓县三都镇理溪村,3000多亩山地半数是草木不生的悬崖峭壁。丹霞地貌造就这里适宜野生铁皮石斛生长的地区。
过去,理溪村村民靠着上山采挖野生铁皮石斛为生。随着石斛采挖过度,山林环境越来越差,村民生活越来越艰难,全村人口681人中贫困人口就有88人。
2014年,理溪村村民陈石明与几位村民投资60余万元,成立“理溪村铁皮石斛种植合作社”,开始在峭壁上种植铁皮石斛,累计种植了120亩。
“既要护住青山,也要保住‘金山’。”陈石明解释说,种在峭壁上的铁皮石斛既能保住山体不会过度破坏,又能吸收丹霞地貌沉积岩的微量元素,比普通石斛药用价值更高。目前,峭壁上的铁皮石斛亩产最高可达200公斤,仅靠卖铁皮石斛鲜条每亩一年就能赚2万多元。
看到陈石明一群人富了起来,许多村民也加入到合作社。2023年,理溪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00余元,实现从“空壳村”到经济强村的蝶变。
如今,理溪村合作社除了卖鲜条石斛,还开发了石斛花、石斛片、石斛粉、石斛干条等产品。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钟小强介绍,合作社已种植200多亩铁皮石斛,找到一条生态致富的发展道路。
通过发展黄精、石斛、竹子等林下经济,铜鼓县留住了青山也保住了“金山”,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金”之路。(叶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