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07/23 15:24:1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将徽派建筑进行到底

字体:

  对于年久失修的徽派传统建筑,江西婺源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和“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确保维修传统建筑不破坏原有风貌,并与毗邻房屋衔接,与整体格局适应

  婺源乡村新建房屋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传统徽派建筑的基础上,既丰富和发展徽派建筑新的建筑形体,又满足群众生活的功能需求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柱佐

  青山、碧水、粉墙、黛瓦。

  这一典型的徽派建筑风貌,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乡村建筑的主韵律。

  婺源历史上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紧扣“徽派”主题,从建筑形态、体量、色彩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新建房屋符合徽派建筑风格。

  江西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王登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徽派建筑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续了古人的营建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乡村文脉的有形传递、活态延绵,是民族、文化和时代传承的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其文化价值。”

  婺源如何弘扬徽派建筑文化特色,将徽派进行到底,打造徽派建筑大观园?

江西婺源赋春镇严田村村口处的荷塘,与不远处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   陈柱佐摄/本刊

  修旧如旧“进士楼”

  山水环绕,古韵悠悠。

  在赋春镇严田村,一座小桥横跨溪流,桥头连接村口,桥尾一片荷塘,荷叶翠绿如盖,朵朵荷花初绽点缀其间,映衬着不远处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静谧而典雅。

  严田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村内有明清传统建筑70余栋,以及古井、古树等遗迹。严田村从宋至清共出27名进士,人称“进士第一村”。

  去年11月,拥有30年徽派建筑修复经验的工匠戴福华带着团队来到严田,计划修缮一栋破败不堪的清代传统建筑。“这栋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楼,曾经出过进士,后因长期无人居住,很多砖瓦掉落,房屋内部的梁柱、门窗、楼梯等木结构也大多被腐蚀。”戴福华说。

  戴福华整体检查后发现,其修缮难度比新建一栋楼还大。

  戴福华按照木结构和砖砌结构的传统技艺分工,团队十几个人前后花费半年多时间修缮。“徽派建筑结构精巧、布局讲究,不论砌墙还是木结构拼接,每一步都有明确规定。”

  记者随戴福华走进这栋建筑,青石板、马头墙、小青瓦,明朗雅素;推开门,木质清香扑鼻而来,房梁镂空雕刻细腻入微。不是戴福华边走边介绍,看不出修缮的痕迹。

  戴福华说:“整个修缮过程,我们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和‘修旧如旧’原则,确保维修传统建筑不破坏原有风貌,并与毗邻房屋衔接,与整体格局适应。”

  村民胡丽萍见到这栋修复后的古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村子里,看着这些建筑荒废感到特别可惜,又无力改变。现在越来越多传统建筑得到保护,而且跟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美好的记忆得到了保留。”

  如今,严田不少像这栋“进士楼”一样的徽派建筑,在修缮后面向全球招募“宿主”,作为古建筑的认购认领保护人。“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走进严田,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赋春镇镇长何龙说。

  传统其外 现代其里

  清晨的曙光洒落江湾镇汪口村一幢三层徽派民居,村民万晓飞进出的身影在晨光中舞动。她时而除草,时而浇花,又或是清扫庭院,生活忙碌而惬意。

  这是十年前很多村民无法想象的场景。

  万晓飞解释说,过去汪口村世代住在河西岸,一些传统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生活需求,很多村民都想改善居住条件,可已有900多年历史的汪口村传统建筑多,保护措施严,改造稍有不慎就会破坏徽派建筑风貌,村民往往选择离开村子、搬到县城。

  为了给村民增加一种“留在”村子的选择,汪口村自2015年开始采用“古村部分整体保护,引导村民到新村建房”模式,在河东岸开辟一片土地新建房屋。当地明确要求新建房屋不超过三层,必须按徽派风格设计施工,做到统一风格、限层限高、彰显特色。

  在前期征求村民意见阶段,有村干部担心村民可能想建小洋楼,执行阻力会比较大。公布这些规定后,村民几乎无人反对。

  万晓飞的答案很简单:这些规定并不是简单复制以前的房屋构造,设计图纸里充满各种现代生活元素。

  万晓飞所说的设计图纸,是婺源为确保乡村建筑统一风貌、体现徽派风格,而组织设计的30多套徽派风格的建房设计图。“这些设计图会在婺源规划网上公布,并供村民自由下载,同时还打印成册,免费发给各乡镇,方便引导村民建房。”

  婺源县住建局副局长刘光耀说,这样既较好地解决了建房设计难的问题,又能从源头确保乡村建筑在设计、审批、施工等环节把徽派建筑风格落到实处。

  走进万晓飞家中,皮革沙发、大彩电、抽油烟机、热水器、空调……不论是室内格局还是家电家具,都与城市居民家中一模一样。

  这样的徽派民居,在汪口新村已经有52栋。

  “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传统徽派建筑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徽派建筑新的建筑形体,既满足群众生活的功能需求,又丰富徽派建筑的风格形式,使村庄整体风貌错落有致,可以说是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刘光耀说。

  活化利用徽派传统建筑资源

  山因雨雾青增黛,水为风纹绿起漪。

  雨中的思口镇西冲村诗意朦胧,一块块稻田绿意清清,沟渠碧水盈盈,宛若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建于南宋的西冲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村落现保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1处,传统建筑38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西冲人一直在寻找活化利用好当地徽派古建筑、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更好答案。

  西冲村“90后”党支部书记俞思毕业后和很多人一样选择到大城市打拼。他在北京从事3年软件开发工作后,2018年返乡创业,第二年被选为村支书,负责全村各项工作。

  谈到放弃北京高薪工作的理由,俞思说不仅是看到乡村发展大有可为,很大程度也受到祖辈的影响:“明清时期西冲80%以上的人家外出经商,他们富裕起来后,把钱拿来献田办学、捐建桥路、赈饥救灾、修建祠堂,我也想像祖辈那样为家乡作贡献。”

  据俞思介绍,他们深挖西冲文化底蕴,活化利用徽派传统建筑资源,因地制宜开办民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去年村集体收入42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也更好地守护了这一方的“山水人文”。

  村口处的俞氏宗祠大气庄重,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承载着西冲的荣耀与传承,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期望。

  俞思指着祠堂五凤门楼内外上方的留白处说,很多祠堂这里都会刻字或挂满匾额,可我们这儿历代都会空出位置,意在激励后人:“前人的足迹虽深,但仍需要后辈接力前行,去探索更为广阔的天地。”

【纠错】 【责任编辑:唐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