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09/14 17:31:21
来源:江西建工

江西建工:用铁肩硬膀 助力雪域高原“筑巢引凤”

字体:

  澄澈湛蓝的广阔天空,“指手可摘”的朵朵白云,走进藏地之都拉萨,“人间屋脊入云中”是“人间圣地”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高山下,机器轰鸣,塔吊回旋,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来自千里之外的江西建工建设者们,用心用情为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

  缺氧是第一道难关

  江西建工安装承建的拉萨高新区标准化厂房(二期)项目位于三面环山、海拔为3600余米的西藏自治区拉萨高新区。因为海拔高、空气含氧量较低,在高原施工作业,克服缺氧成为第一道难关。

  对于大部分项目管理团队成员来说,从江南水乡跨越到雪域高原,翻越几千米海拔,身体出现高原反应几乎成了躲不过去的首要难题。

  走进项目工地,映入眼帘的,是工人正在安装模板、切割钢筋、搬运材料、浇筑混凝土的繁忙景象。

  由于高原缺氧,相比内地平原的施工作业人员而言,这些工人的行动缓慢了许多。“在高原不能剧烈运动,这也就导致了在这边工作的工人施工作业的效率不高。”项目测量主管谢骞解释道。

  此外,由于该工程项目1-9#生产车间都为钢框架结构,大多需要运用焊接工序进行施工。而焊接工序对空气含氧量有要求,高原空气含氧量的不足,对焊接作业又是一个难题。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面对缺氧这个最大的难题,项目建设团队“缺氧不缺精神”,用铁肩硬膀在雪域高原扎下根来。

  安全是最大的责任

  安全重于泰山。对于施工建筑企业来说,生产安全是底线,更是生命线。“意识为先,全员有责,执行到位”。走进项目驻地,醒目的十二个大字熠熠生辉。标语是提醒,更彰显着抓好安全生产的决心。

  安全提示不离口,安全警钟日日敲。项目部从安全员、班组长和劳务工人三级管理入手,坚持每日晨会安全提醒,推动安全意识入脑入心。“我们要求每个劳务班组在每日开展作业前,利用班前晨会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当日作业重点、难点及安全隐患点,并通过拍摄视频的检查方式对没有落实的班组进行处罚。”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黄鹏举强调。

  在高原作业,钢材料、砖、沙石等材料必须使用现金支付,运输成本和用工成本高,项目部顶住资金压力,给项目高空作业人员配备了智能安全带和安全帽,运用智能科技手段全力保障外架工、钢结构焊工等高空作业人员的施工安全。

  “智能安全带和安全帽上装有定位及预警功能,当工人没有规范佩戴时,我们管理人员的手机、电脑终端上会发出警报,这样就可以实时进行监控。”项目安全员张智文介绍。

  当前正处于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的冲刺阶段,外架工、木工等工种需要使用充电工具进行作业,若由工人个人带回住宿区进行充电存有引发电线短路、引起火灾的安全风险。项目部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在施工现场设置了集中充电柜,用“小创意”解决了“大风险”。

  质量是工程的追求

  “建品质世界、筑长青基业”这既是江西建工的使命,也是项目团队扎根雪域高原致力于建造精品工程的永久追求。

  “工程建设,质量为本。虽然从内地预制钢材比选择本地厂商成本增加很多,但是我们做工程的,质量问题马虎不得!”项目负责人张书平如是说。

  在选择混凝土厂商时,经过多方对比和综合考虑后,项目部毅然决然选择了质量。“我们宁愿多花代价,也不可能为了节省成本选择无法满足施工建设要求的材料,这是原则,必须坚守。”在谈起这个话题时,项目采购经理杨继祥坚定地说道。

  与此同时,为确保厂商提供的混凝土质量达标,项目部在施工现场设置了标养室,通过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以28天为龄期,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保证了项目用上合格的材料。

  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积极探索一系列新工艺和新技术运用,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例如,为弥补木枋或方钢、双支钢管等传统框架柱模板加固方式所存在的缺陷,项目部采用合金方圆扣新工艺对框架柱模板进行加固,不仅美观实用,还提升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认同是最好的鼓励

  巍巍高山,蓝天白云,如何在藏区建设一个好项目?怎样将江西建工品牌闪耀在雪域高原?江西建工人的使命和担当让项目团队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锚定各项工期节点任务,聚焦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效益等主线,稳步推进工程建设。

  目前,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西藏自治区安全标准化工地”的创优工作。“我们也在积极争创‘雪莲杯’优质工程奖,虽然有不少挑战,但是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项目生产经理涂绵勇坚毅地说。

  作为拉萨市重点项目,拉萨高新区标准化厂房(二期)项目还有另一个“特殊”使命——服务藏区人民,展现国企担当。

  “我是今年5月份到这边项目上来务工的,感谢拉萨市政府和江西建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来自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桑达村的村民洛桑益西动情地说。

  为充分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扛起国有企业的社会担当,2024年3月,项目部与桑达村签署了土方运输机械协议,项目建设所使用到的挖机、渣土车等共计100余台机械全部是从本地租用。此外,项目部还以帮扶就业的方式,吸纳了百余名藏区工人到项目工地务工,让当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