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09/20 18:03:3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江西频道

江西抚州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观察——“家门口”就医,不仅要“有”还要“优”

字体:

  一面是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一面是好医院、大专家依然“一号难求”。如何让老百姓不仅方便“看上病”,也方便“看好病”?

  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瞄准这一关键目标,近年来,江西抚州市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家门口”看病就医从“有”向“优”破题。

  优质医疗资源怎样实现扩容下沉?

  “过去一想到看病就头疼。”说起既往看病经历,66岁的王丽萍(化名)不自觉摇了摇头。

  家住抚州市南城县建昌镇花楼下村的王丽萍(化名),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已有十余年。“以前看病要去县医院,去一趟个把小时,来回折腾。每次检查、开药至少要花三四百块钱。”王丽萍说。

  王丽萍看病的这些困难,现在有了新解法。

  近年来,抚州市在全市范围内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下辖的10县(区)均按照总医院模式,组建1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县级医院的设备、人才、技术等资源下沉乡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

  医疗设施设备的下沉是第一步。今年以来,南城县先后投入100余万元,为基层卫生院购置一批集合心电、血糖、无创血压等七项检测功能的健康管理一体机,因体积轻便,方便医生下乡入户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

  仅增加设备显然不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才能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

  宽敞明亮的工作间内,七八位医生正聚精会神地进行阅片,不时交流探讨患者病情……走进南丰县总医院医学影像资源共享中心,这里汇聚着全县医共体单位的影像检查资料,覆盖3家县级医疗机构、14家乡镇卫生院,是医共体高效运转的一个“超级大脑”。

  “急诊20分钟内、门诊1小时内就能向基层传回诊断结果,每天能完成上百名患者的诊断工作。”南丰县总医院院长罗小才说。

  他介绍,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南丰县人民医院以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组建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模式。

  

  抚州市南丰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医生正在远程阅片

  今年以来,南丰县“五大中心”开展远程心电诊断13160人次、影像诊断13521人次,完成检验标本5911份、病理标本诊断1134份。

  目前,抚州10县(区)均已基本建成“五大中心”,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病史数据互通,构建起全县(区)一张医疗信息网,实现县乡村服务一体化、检查结果同质化,患者不出乡镇就可享受上级医院的诊疗服务。如果需要到上级医院就诊,总院还会优先为由分院转诊的患者提供专家号源和床位,免挂号就诊,群众看病时间大为缩短,“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基本实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抚州市县域内医保基金支出占比较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同比上升5.73个百分点;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同比上升2.82个百分点。

  “小地方”患者如何能看到大专家?

  东乡区金峰街道71岁的许老太身患纵隔肿瘤,家人原本打算带她去“大医院”治疗。听说上海来了专家团队,赶紧来到东乡区总医院进行咨询预约。不久后,上海长征医院胸外科专家孙光远为她施行微创手术,不到5天,许老太走出了医院。

  

  上海长征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光远(左一)在东乡为患者进行手术

  今年5月,上海长征医院专家团队东乡区人民医院名医工作室揭牌。自此,上海长征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光远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往返上海、东乡两地,在工作室接诊患者、带教基层医护人员。

  “我一直有个心愿,希望看到基层群众能够享受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这光靠三甲医院、主任医师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带着基层医护人员一同努力。”孙光远说。

  今年以来,东乡区总医院围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与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十院等全国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四个名医工作室、三个博士工作室;金溪县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分级诊疗与健康研究所设立上海高级专家会诊服务中心,与上海30家三甲医院建立远程合作关系,群众不出县就能享受省级以上医疗机构同质化服务。

  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不充分,是导致就近看病难的根源所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分层分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满足群众就近就医的治本之策。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上接天线’,与省、市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远程医疗、专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引导大病重病患者向县域回流;‘横向组团’,与疾控、卫生监督、妇幼等公卫机构协同打造防控治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下接地气’,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设备帮扶,推动常见病、多发病向基层回流。”抚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饶建平介绍。

  县级医院医生们的“十八般武艺”,也正被系统性传授给基层。

  抚州市全面实施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计划,医共体总院根据分院实际需求,下沉人才、技术、管理与服务,通过开展巡回坐诊、教学查房、业务培训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

  “过去我们卫生院设施不齐全,人员配备也不够,医院没有手术室,无论多小的手术都只能去县医院。”东乡区孝岗镇卫生院院长王献华介绍,东乡区总医院人民医院院区重点帮扶其诊疗短板,派驻专家下沉,更新医疗设备并建立手术室。“不到半年时间,在东乡区总医院人民医院院区大内科主任陈海生指导下,我们共开展胸腔积液引流管植入微创手术10余台次,周边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而在陈海生看来,通过传帮带,基层医护人员也更加注重学习和多学科讨论,不仅诊疗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和服务态度也更好了。

  如何真正推动医共体建设“落地生根”?

  王鹏飞是金溪县总医院中医院院区肝胆科主任,但每周二和周五都在金溪县秀谷镇卫生院坐诊。坐诊之余,他还指导卫生院组建了一支慢病管理队伍,为辖区内2000余名慢病病人提供健康服务。

  像这样的专家“家门口”坐诊,在抚州各地已经成为常态。

  “医生去基层出诊,医院在保障出诊医生原有薪酬不下降的基础上,还会发放额外补助,纳入个人绩效。此外,也会在升职及职称评定方面予以倾斜。”金溪县总医院院长徐青霞说。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良性的就医格局,让县乡村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及基层患者多方均能从中获益。

  抚州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改革内部管理模式,打破县域内医疗机构横纵向壁垒,实施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信息等“七统一”管理,同时,推进薪酬制度改革,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在全省首先以市为单位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实现医共体内“一家人”“一条心”“一本账”。

  “要提高基层诊疗占比,必须让总医院医生去基层。”罗小才介绍,今年6月,南丰县制定《总医院人员统一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对医共体内人员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并由总医院负责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实现总医院内部人员流动顺畅,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而引导基层百姓进行分级诊疗,医保改革是关键。“抚州市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医疗机构的级别越低,报销比例越高、起付线越低,双向转诊机制也更为顺畅。”抚州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市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刘勇说。

  据介绍,抚州在全市推行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把医保基金按年度、县域打包支付给各总医院,实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将“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让辖区内的群众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

  有了“指挥棒”,“重治疗”也加快向“管健康”转变。

  在金溪县总医院中医院分院全民“治未病”健康管理部,中医智能数字诊室、艾灸室、推拿室等特色诊室一应俱全。天气渐凉,不少市民前来把脉问诊,养生保健。

  为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金溪县中医院在全市率先成立全民“治未病”健康管理部,并培训疾病管理师和健康管理师两支团队,让医院从单纯的疾病诊断治疗转变到为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疾病与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

  

  抚州市东乡区总医院医生在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而在东乡区总医院,则以城北社区、师水社区进行先行试点,组织医务人员进社区为居民提供健康筛查服务,并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全区共管理慢病患者27003人,其中高血压患者20210人,糖尿病患者6793人。“目前,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服务率达89.54%,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服务率达90.62%。”王献华说。

  当前,抚州市医共体建设成效初显。抚州市卫健委医改科科长雷婷介绍,医共体建成后,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大额支出、工程建设、药耗采购等由总医院集中研究、统一招标,支出成本降低了,管理也更加高效,形成全县“一盘棋”医疗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今年抚州全市通过药品耗材集中议价累计节约818.93万元;通过优化岗位设置,节约资金约1003.29万元;通过统一消毒服务、后勤采买等,节约服务购买资金约538.69万元;通过统建、统采、统用,节约资金约576.07万元。

  “当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主动下沉,基层百姓少得病、晚得病的健康梦想就会更近一步。”饶建平说,在抚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分级诊疗秩序正加速形成。(聂妍婧)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