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瓷上中国,美润天青”的2024全国大学生陶艺作品展,在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下称“景艺大”)举办,引发社会对一所职业本科大学的关注。
“瓷上中国,美润天青”2024全国大学生陶艺作品展在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美术馆举办。徐豪 摄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已有多所以“瓷”为名的高校,景艺大何以出“新”向“瓷”?
近年来,借助传统文化复兴的“东风”,正在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景德镇抓住机遇,打造了多个全国年轻手工艺者的创业空间。
在以原国营宇宙瓷厂旧址为核心区打造的陶溪川文创街区,从2016年至今,已有超2.5万人登记为陶溪川创客;一场春秋大集就能吸引全球55个国家的500余名国际艺术家和800多名国内手艺人参与。
而将“造瓷厂”打造成“造梦厂”的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肇始于1903年建立的江西瓷器公司,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望者。
“要让陶溪川、陶阳里这样的创业空间在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保持‘朝气’,留住人才、孵化人才是关键。”在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看来,只有吸引年轻人、培养年轻人,才能拥有不断迭代更新的能力,也将提升景德镇的千年陶瓷技艺的“续航能力”。
2024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手艺人和游客。
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转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等院校,更名为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由景德镇陶文旅集团举办。
与景德镇其他综合类大专院校不同,景艺大在人才培养上更加侧重于立足陶瓷手工艺精神内核——工匠精神和集体创作,回归传统制瓷工序的传承,用更贴近市场需求的教学实践,培养“新工匠”。“我们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会拉坯技艺,要掌握基本的陶瓷文化知识。”景艺大校长冯小苏介绍。
在景德镇,常年有超过6万名“景漂”驻留创作。冯小苏认为,积淀千年的陶瓷文化、完整成熟的陶瓷产业链、高性价比的创业环境和舒适自在的生活氛围,是景德镇吸引年轻人的“磁力”所在。职业教育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走“产教创评”差异化办学之路,引导学生在产业链上找位置、在区域中寻生存,实现“产教城”融合的常态化、生活化。
如今,在陶溪川、陶阳里,乃至在出产青瓷的浙江龙泉,都能看到景艺大学生的身影。他们中有的还未毕业,就能够开启陶瓷创作之路,加入“创客大军”;有的活跃在国际手工艺交流大会上,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官”……
景艺大计划携手陶溪川文化创意街区与邑山陶瓷智能制造工坊,共同构建涵盖学术研究、创新创业、产学研合作在内的三大核心基地,形成一个紧密联系、互惠互利、面向全国的大学生陶瓷艺术创新中心,为有志于陶瓷艺术领域的青年人才创造更多机遇。
2024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上的年轻人。
然而,对于这座有千年制瓷史的文化名城来说,陶瓷文化、陶瓷技艺要有传承者,城市制造业、服务业需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更需要现代化实用型人才。
站在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坐标上,景艺大正在将由陶瓷文化吸引而来的人气转化为景德镇产业发展的潜力,除深耕陶瓷工业产业链“新工匠”培养外,同时探索茶叶产业链、音乐产业链、体育产业链人才培育,为丰富城市业态提供人才支撑,进一步释放景德镇的“磁力”,吸引更多热爱生活的年轻人来“创意玩泥”。
学校先后与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合作共建数字贸易产业学院、数字通信产业学院、分贝音乐产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等4个现代产业学院。2023年11月,景艺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数字通信产业学院。华为公司发挥在新一代网络、鸿蒙、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上的优势,与景艺大共同打造“数字景艺大”。
“推动城市、产业‘上云用数’,破解陶瓷产业迭代升级缓慢、业态不够丰富的痛点,解决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准创业赛道的痛点,助力景德镇探索以‘城市智能体’理念建设智慧城市的新思路,是‘产教城’融合生态的底层设想。”刘子力说。如今,“创业势态”+“人才生态”+“生活新形态”的景德镇“产教城”融合生态雏形已具。(袁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