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11月14日电(吴亚芬)水面上,专业捕鱼队伍收紧渔网,瞬间鱼跃欢腾,绘就了一幅鱼跃人欢的好“丰景”;码头边,直径足有3米的“西海第一锅”炖煮着鱼汤,吸引游客驻足品尝;舞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与渔业公司签订销售协议,“西海博鱼”等水产品将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11月9日,2024首届江西武宁(庐山西海水域)渔文化暨秋季捕捞活动在西海燕码头举行。从这场独具魅力的渔业盛会中我们可以窥见,近年来,武宁县“精耕细作”庐山西海水域,做到“一鱼三吃”,走上了可持续的生态渔业发展之路。
“西海博鱼”身价高
“10万”“16万”“20万”……
活动当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鱼王”拍卖活动热闹非凡,竞拍者纷纷举牌加价,拍卖过程高潮迭起。随着主持人的锤落鼓响,一条重达39.9斤的花鲢鱼最终以29.98万元成交,拍卖所得成交款部分将用于公益事业。
如此高价虽是少数,但也足以见得,生长在庐山西海水域的生态鱼颇受消费者青睐。这第一吃,武宁县“吃”出了经济效益。
近年来,武宁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精心呵护庐山西海一湖清水,科学编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引进江西省农发集团,成立江西山水武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打造“西海博鱼”生态鱼品牌。
“江西省自然资源禀赋突出,绿色生态优势明显,尤其是水资源丰沛。然而,尽管淡水鱼产量居内陆省份第二,产值却低于一些产量较小的邻省。”江西好品质的鱼如何实现好的经济价值?江西省农发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力介绍,武宁县与省农发集团实行政企合作,全面实行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高品质的“西海博鱼”先后获得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有机产品、富硒产品及无抗产品认证。
2023年武宁庐山西海水域水产品产量达到4.7万吨,从市场反馈来看,“西海博鱼”销售价均优于省内同业市场竞品,远销北京、上海、武汉、南昌等省内外市场。
活动期间,一批优质经销商看好“西海博鱼”的广阔市场,纷纷签下销售合约。相信不久的将来,“西海博鱼”将激起更大的产业浪花。
生态养殖环境优
回顾武宁县庐山西海水域渔业发展历史,曾经为追求高产量,广阔的水域遍布网箱,库湾拦养等养殖方式屡见不鲜。这些传统的渔业养殖方式密度高、污染大,对水质、环境、航运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呵护好庐山西海一湖清水,近年来,武宁县探索走出了一条“现代、生态、循环”渔业发展之路,水体水质逐渐改善,鱼类品质越来越高。这第二吃,“吃”出了生态效益。
在此次活动的开幕仪式上,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利民向众人介绍,江西湖泊河流众多,渔业资源丰富,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296万吨,其中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产量达68万吨,居全国第一,武宁县就是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优秀样板。
从无序发展到优秀样板,武宁县是怎样做到的?据了解,近年来,武宁县坚持“以渔净水、以水养鱼”的发展理念,全县41.7万亩养殖水面,全面实行“不投饵、不施肥、人放天养”的养殖模式,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要求,通过科学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庐山西海水面水质得到进一步优化,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水域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
如今,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频现身庐山西海,好山好水保障了“西海博鱼”的卓越品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统一。
“生态化养殖、专业化运营是武宁生态渔业的鲜明特色。”武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伍术刚表示,武宁县与省农发集团共同合作,实行统一放养、以鱼养水、科学捕捞的方式,实现生态渔业的长远发展。
休闲渔业潜力足
“在我们国家,这种捕捞活动并不常见,这次真是开了眼界!”热闹的秋捕场景,令南昌大学的留学生阿里感觉新鲜又有趣,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录像,发给远在巴基斯坦的家人。
2024首届江西武宁(庐山西海水域)渔文化暨秋季捕捞活动,是武宁县首次以“渔文化”为主题举办的渔业盛会。传承渔文化的歌舞表演、鱼跃欢腾的秋捕盛况、鲜美诱人的西海第一锅、喜庆欢乐的“鱼王竞拍”、扣人心弦的垂钓比赛,还有“花样”厨艺大比拼、不止有“鱼”文创集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齐聚武宁,沉浸式体验山水武宁的渔文化魅力。
武宁人爱吃鱼,不仅在鱼类烹饪上吃出了花样,还“吃”出了休闲渔业的发展潜力。
当下,文旅市场热点频出,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多业态关联消费明显增多。山水相依的小城武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此次活动是武宁渔业和旅游资源的一次集中呈现,游客如织的场景展现了休闲渔业蕴含的潜力。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武宁县将深入挖掘休闲渔业资源,打造集观光、垂钓、餐饮、非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