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章江河畔,有一座四角飞檐的小亭子,其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王阳明先生落星处”。这里,正是明代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陨落之地。11月28日,“传文化薪火 奏时代强音”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大余,追寻一代大儒立德、立功、立言的足迹。
“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在赣南度过仅短短4年,却是辉煌的4年。他在这里平乱、治理、施教,立下‘破山中贼’的事功,悟得‘破心中贼’的心法。”大余县博物馆馆长黄敏一边带着采访团走进南安府衙陈列馆,一边介绍王阳明平乱匪患的历史。
大余,古称南安,秦时设关,北宋设南安军,元代为南安路,明清称南安府,沿袭至民国元年。1912年,南安府毁于战火,前后存续时间近千年。
今年初,历时3年打造的南安府衙陈列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成为赣州市首个全面反映府衙历史文化的陈列馆。陈列馆总投资约6000万元,占地面积约10090平方米,建成照壁、申明亭、忠爱堂、君子堂、齐贤堂等21栋仿古建筑。
通过一张张图片及一帧帧影像,采访团走进了当年匪患横行的南赣历史——
明正德十二年之前,南安府统辖大余、南康、上犹三县。在南赣匪患猖獗之时,王阳明临危受命,巡抚南、赣、漳、汀,以平贼乱。到任后,他立即更换南安府主要官吏,把能征善战的季斅调到南安府担任知府,并请调其他官军驻扎南安府,亲自坐镇,指挥剿灭陈曰能、谢志珊等贼匪。
“王阳明不仅能征善战,还能管善治。”黄敏说,南安府匪患尽除后,王阳明想要尽快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生活,其中一项举措就是颁布《南赣乡约》,推广到南安四县。在南安府衙陈列馆的大门前,有两座亭子,其中一座亭中的石碑上,就刻着《南赣乡约》的部分原文。 “要求百姓自我约束”“不以奢靡之风度日”“推举德高望重之人进行自治”等条款,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一生思索如何“破心中贼”,并不断践行。他在赣州立阳明书院,重修濂溪书院,办社学、招弟子,在通天岩结庐讲学等。“明宏治元年至嘉靖十年(1488年—1531年)间,南安府科考中举人11人,其中大余县9人;进士5人,均为大余县人,说明当时学风浓厚、盛极一时。”黄敏说。
离开南赣后多年,明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赴广西平乱的王阳明经过南安府城峰山里时,见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有感作《过峰山城》诗一首,留下“犹记当年筑此城,广瑶湖寇尚纵横。民今乐业皆安堵,我亦经过一驻旌”的感怀。
仅仅一年后,疾病缠身的王阳明在从广西返乡途中再次经过南安府,行至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章江河)时,他于十一月二十五日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闭目而逝。
如今,在王阳明的陨落之地,不仅矗立着“王阳明落星地纪念碑亭”,还有一块全国各地阳明文化志愿者共同铺立的“光明碑”。今年8月,阳明心园项目在章江河畔开工,总建筑面积约21000平方米,包含历史文化交流中心、民俗纪念园、阳明科普基地等,总投资约12892万元,将于2025年10月完工。
“阳明文化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变得更为清晰。我们希望通过阳明心园项目,让阳明文化可感可知,让更多人深入立体地了解阳明文化,践悟阳明文化的时代内涵。”大余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小琴说。(聂妍婧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