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12/04 17:19:19
来源:九江市委宣传部

与法同行 “法治+非遗”碰撞出别样火花

字体:

  葫芦灯、西河戏、剪纸……当法治遇上非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4年,九江市立足本地文化特色,积极探索法治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融合发展,打造地方特色的法治文艺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葫芦灯闪烁点亮法治之光

  葫芦,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物,象征着福禄双全、多子多孙。寒冷冬夜中,在非遗小摊上的葫芦灯,不仅是“普法夜市”的一抹亮色,更是匠人手中待发掘的宝藏。

  设计草图、手绘图案、用不同的刻刀雕刻、最后进行打磨……迷上雕刻“法治葫芦灯”的手工艺人李志韵早已开始漫长的钻研之路。

  雕刻艺术虽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但实际的雕刻过程枯燥又烦琐,一不小心手滑刻在图案之外是常有的事。李志韵说,一个葫芦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需要半个月,自己下功夫雕出“法治中国”字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法治宣传出一份力。

  夜市中的葫芦灯犹如星星般闪烁,“法治中国”四个大字,在夜色中闪闪发光。

  戏曲普法唱出法治主旋律

  《西河娃娃唱普法》是德安县新创作的法治题材戏曲。台上,小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咏尽展当代戏曲传承人的熠熠风采和法治文化教育之美,博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戏曲的旋律承载了文化的传承,感受到具有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赵梓姚和小伙伴常在县文化馆刻苦练习,汗水传递着她们对西河戏的坚守和喜爱,记录着她们的“西河新声”。

  以文化人、以法育人。九江市司法局副局长李光胜介绍,“这台法治戏曲演出时台下常是人山人海,让市民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法治理念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

  剪纸说法解锁普法新方式

  一张红纸折叠、一把剪刀细裁,雕镂剔剪之间,以剪纸为“体”,以法治为“魂”,德安县第一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们用巧手裁出自己心目中的法治画卷。

  “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设计出寓“法”之意的剪纸作品,让抽象的“法”从一双双巧手中变得看得见、摸得着,道出人民群众法治生活新篇章。

  “剪纸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一种装饰,用的工具和材料都非常简单,把法治内容用非遗剪纸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能更好地引导大家主动学法守法。”志愿者教师万云介绍《与法同行》的生动场景。

  以独特的剪纸艺术与法治元素融合,通过丰富的元素、巧妙的构图和深刻的寓意,既弘扬了法治理念,又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

  过去,法治护航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如今,非遗助力法治的传播与弘扬。从传统走向现代,九江市的法治文化正在与传统文化的共融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张盛霞、夏祖怡)

【纠错】 【责任编辑:唐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