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12/20 15:37:10
来源:九江共青城市

向天再造共青城——共青城市抢抓机遇发展低空经济

字体:

  九江共青城市积极抢抓国家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深刻领会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要求,在江西省率先提出把低空经济作为未来产业打造,全力推动低空经济加速发展、乘势起飞,向天再造共青城。

  规划引领,科学锚定目标。按照打造综合示范性低空经济产业园区的定位,共青城超前规划了4.1平方公里低空经济产业园。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工作思路和打造百亿级产业园的发展目标,统筹谋划布局了“一心两轴四板块”(“一心”即以通用机场为核心;“两轴”即东西轴的五四大道,南北轴的航空大道;“四板块”即低空运营、低空制造、低空文旅和低空服务四大板块)。制定《关于全面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天再造共青城”的实施意见》《低空经济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确定建设“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低空经济产业聚集区、低空场景应用先行区、低空融合飞行样板区”和“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四区一高地”发展目标。

  配套先行,迅速拉开框架。共青城已累计投入20亿元,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2021年12月28日启动通用机场建设,用时16个月就率先建成了标准高、环境美、配套优的A1类通用机场。随后3个月即取得机场使用许可证,刷新了机场建设和民航颁证的行业速度。快速建成了全省首个航空主题乐园;占地105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无人机生产制造中心项目本月将交付使用;江西省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年底可投入使用;五四大道东延伸线、师德路三期、水上飞机码头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框架全面拉开。

  赛会为媒,快速提升影响。共青城以赛会活动为抓手,积极宣传推介。先后举办开航首飞、“逐梦蓝天”主题飞行表演、长江经济带(九江·共青城)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两届科技部无人机遥感比测等赛会活动。尤其是长江经济带(九江·共青城)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孙家栋院士为“共青城低空经济产业园”亲笔题名,刘大响、李德仁、周成虎等两院院士和300余名行业、高校、企业领军人才共赴共青城,“低空经济看九江共青”日益成为业界共识。

  积极争取,上级大力支持。共青城通过推动建设全省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相关工作得到省、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去年11月,省领导到低空经济产业园现场调研,肯定了共青城市抢抓低空经济风口,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的成果,提出“南昌发展大飞机、景德镇发展直升机、共青城发展无人机”的产业定位。今年3月,市领导携有关部门、业内专家专题调研共青城低空经济,为共青城低空经济把脉问诊,梳理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事项20条。江西省委军民融合办将全省唯一的省级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平台落户共青城,并提供资金支持;省公安厅明确将全省警航训练基地落户共青城,结合现有飞行培训机构,共同构建共青城飞行驾照考试培训基地;省市监局明确在共青城打造省级航空器检验检测中心,在这些省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青城低空经济产业园构建出“一平台一中心一基地”的服务体系,将极大增强园区的承载力。

  综合发力,全力聚集产业。共青城聚焦无人机研发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服务、低空保障全产业链条,大力开展产业推介和专业招商。积极推动共青城低空经济走出去,赴北京、深圳、四川等地举办多次低空经济专业推介活动;组建江西省低空经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做大园区国企承载平台。成功签约中国科学院无人机组网遥感、空中未来、中科航创等项目10个,拟签约卓翼航空、中科遥数、东古智能等项目5个,在谈项目和储备项目60余个。落户的翱翔星云项目先后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民航局重点实验室。在场景应用上,成功开通共青—庐山、庐山西海等空中旅游航线以及共青—鄂州、景德镇等机场转场训练航线,现有固定翼运动照、私照学员82人,无人机飞手学员超600人,滑翔伞飞行学员200余人,体验与飞行研学超1.7万人次,培训人数和飞行小时长在全省领先。无人机+长效环境管护、无人机+禁捕退捕、无人机+电力巡检等场景应用不断拓展,无人机巡湖巡河6小时可实现全覆盖。

  锚定目标,打造江西样板。共青城将积极加快低空经济产业园“一心、两轴、四板块”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五四大道、无人机生产制造中心、水上飞机码头等一批重点项目尽快投入使用,谋划建设一批低空信息化、智能化设施。积极聚焦智能无人机、eVTOL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博鹰无人机、追梦空天增程式eVTOL、东古智能大型eVTOL等15个重点项目尽快落户,用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6年,培育低空经济规上企业30家以上。充分依托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平台,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以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无人机、有人机融合运行机制,打造全省低空融合飞行样板区,深化“研究院+产业园”发展模式,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昌航空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在江西转化运用。(沈玉婷)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