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丰”过,谷满仓。
在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黄马乡郭埠村晚稻收割现场,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收割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作业。一排排稻穗纷纷被卷入收割机内部,种粮户饶文强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让人直观感受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
“我在这里流转了250亩农田,其中中稻130亩,早稻和晚稻120亩。”饶文强说,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流转土地,是因为这里的水源有保障,灌区西总干渠的稳定来水更是今年丰收的底气。
金灿灿的谷粒如同一粒粒金豆子收进了老百姓的腰包里,也收进了赣抚平原灌区保障粮食安全的“成绩单”里。
完善工程体系 实现节水增效
随着最后一车沥青混凝土摊铺结束,历时两年多的艰苦鏖战,赣抚平原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二期工程提前5个月完工。
为让群众更好用上“及时水”“满意水”,灌区高标准完成“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焦石拦河闸坝修复、西总干渠末端清障整治、五干渠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推动“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二期工程提前5个月完工,整个“十四五”项目提前1年完工,改善灌溉面积63.9万亩,骨干工程完好率提高至90%以上,灌区内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设计灌溉面积的81.7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529,年新增节水能力5026万立方米。
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建管科负责人吴志华正带队巡查灌区工程和供水情况,并为“十五五”规划做好项目贮备。“通过项目不断完善灌区工程建设,渠道输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有力解决了灌区末端输水不足等问题,同时还节约了灌区农业用水,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用水成本。2024年,我们有效保障了120万亩农田灌溉,灌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亿斤以上!”
据悉,灌区“十五五”现代化改造项目已被列入水利部“两重”项目,计划将在2025年提前开工建设,届时灌区灌溉面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将进一步增长。
强化改革赋能 破除节水壁垒
农业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是节水最大潜力所在。
2024年,灌区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严格执行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干渠以上供水由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全面统一调配水量、统一下达指令,通过数字孪生灌区平台观测水情变化,及时调整用水单位用水量,确保供用水环节公开、公平、公正、精准。干支渠及以下则由灌区各县(市、区)水资源中心根据分配的水量进行合理调度。同时依托“赣抚模式”,先后与其他大中型灌区和7个县(市、区)建立了深入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保障了全省近60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安全。
“过去很多群众认为,水从我家田边过,用多少都可以。如今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仅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做到了用更少的水,灌更多的田,产更多的粮,还增强了群众的节水意识。”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杨方福介绍道。
农时不等人。灌区还充分利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40余年农业灌溉研究的积累及自研水稻需水预测模型,预报灌区未来1—10天尺度的水稻需水量数据,同步编制了三个“10天”水稻需水量预报。依据灌区作物种类及灌溉用水需求、实时水情、共享气象与墒情数据,结合来水预报、水稻需水预测模型计算输出,提前预判需水时段和需水水量,精准实施节水灌溉,全力保障灌区灌溉用水。
据统计,灌区取水总量较去年的取水总量大幅下降,水稻播种面积新增4743亩,农业净灌溉节水量超2217.39万立方米,农业节水效益达212.87万元。
如何把“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赣抚平原灌区?灌区水利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数字孪生建设上。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得灌区灌溉用水管理从经验决策转变为模型智慧精准决策。通过构建农户二维码用水申请、县站初审、灌区审批的高效灌溉用水管理体系,由原来需半天完成放水调度,缩短至现在平均1小时、最短不到5分钟。
“目前,平台共接收农户上报用水需求73次,经科学用水分析研判后,审批通过57次,不通过16次,确保了农田灌溉用水科学高效。”在成功入选参展“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和“2024中国水博览会”后,赣抚平原数字孪生灌区项目部副主任吴凌琴打开平台点开“用水申请”进行了现场展示。“我们建成了水情、工情、田间水层、视频监控、无人机机场等838处监测点,共享气象、水雨情、墒情、水质等345处,基本实现了灌区水情、工情、雨情、农情全要素监管,打通多领域跨部门数据壁垒,构建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感知体系。”
借助遥感解译分析,获取赣抚平原灌区土地利用情况及水稻、油菜等不同类型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时空分布等信息,结合来水模型、作物需水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输配水联合调度模型等专业模型,以往配水计划人工计算编制通常需要5到7天的时间,现在1分钟内便可算出未来3天灌区配水方案。
得益于此,2024年灌区提前7天预判需水时段和需水水量,春灌开闸放水较去年晚8天,春灌保障率达100%,闸门调控次数较2023年减少2%,灌区农田灌溉综合节水率提升6.3%,实现了从“治水”向“智水”的成功转变。(李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