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12/31 15:50:28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一眼万年|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如何奋进腾跃

字体:

  年味渐浓、热情滚滚,丰收喜忙、贡谷飘香。一眼万年的当下,是老百姓的笑语盈盈、乐享满怀。“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稻虽其渺小,但亦允伟大,养育世间千秋万代,恰有稻作育人意蕴真谛和奋进腾跃气魄。

  12月20日至22日,初冬暖阳里的2024年全球文化IP产业发展大会在沪开幕,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获评2024年度非遗IP,“一粒米”的故事再次在这IP新朝中演绎。

  程道明,万年稻作习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万年贡谷种植传承已有30余载,秋收过后,他给自己增添了一套模拟古法稻谷脱壳机,最大程度保持万年贡米“坞源早”的原始特性,他凝视着洁白修长“坞源早”的魅力,心里不由散发出满溢的喜悦。

  “借你一天,还您万年”。这种“代代耕种 岁岁纳贡”赓续传承、发扬光大的,正是“禾下乘凉”下实干争先的稻作文化系统传承人。

  万年稻作文化以奋斗姿态吹响实现唯一性、整体性、系统性本质上赶超争先的号角。

  聚焦稻作文化名县、产业绿色发展,跑出“加速度”。他们遥望熠熠光泽的闪耀,回眸万年稻作文明历程,解析赣东北稻作人文基因,追寻“稻陶双起源 稻陶双第一”勃发、厚重、长久的万年力量。

  一处遗址,迸发万年稻作文明

  1.2万年前,远古先民聚居赣东北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仙人洞,天然洞穴空旷幽深,盆地河域川流不息。女人一边用骨针缝制兽皮,一边在鱼骨上划下刻痕,用神秘符号记事。脚边燃起篝火,陶罐里水汽沸腾、米粒翻滚,散发着阵阵清香。洞外,河水清澈、怪石嶙峋,捕鱼狩猎的男人,满载一天的收获,循香而归……人类稻作、陶做文明起源至此开启。

  稻作研学正当时,一群来自远方的学子,跟着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课本来到万年县研学,他们带着充满好奇眼睛与激动的心情踏入万年县博物馆,把知识照进现实。那一刻,同学们直呼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独属于万年稻作文明开启的年代。74岁的老馆长王炳万和现任馆长王团华,这对父子馆长搭档以满腔的热情和执着的追求,向学子们生动地诠释了万年稻作文化传承的力量与魅力。

  王炳万,他就是万年稻作文化的“活字典”。作为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多次考古发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身影贯穿了万年稻作文化探索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谈及万年稻作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他眼中闪烁着兴奋和自豪的光芒……

  1962年,江西省考古队首次对万年仙人洞、吊桶环进行发掘,通过对洞内石器、骨角器、蚌器、陶片等300多件珍贵遗物的研究,初步确定了万年仙人洞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洞的重要地位。

  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仙人洞、吊桶环的发掘研究中,发现了距今2万年前的夹粗砂圆底陶罐,这是人类已知最早的陶器,被称为“天下第一陶罐”,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考古人员还在距今1.2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人工栽培稻植硅石,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从此被重新定义。

  今年9月27日,作为1993年江西仙人洞遗址中美联合考古队队员之一的赵志军教授故地重游,老友相聚,再度来到仙人洞、吊桶环遗址,重温当年考古挖掘时的传奇故事,这,或许就是对万年稻作文化的真挚感情,无需言语,默守相望。

  一块稻田,滋养孕育稻香万年

  万年贡米“坞源早”,源自一块神奇而又古老的稻田,它地处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深山里的一片狭长山坞之间,这里云雾缭绕、四面环山,冷泉潺潺不息,相传土壤和水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亦而形成适合“坞源早”生长的独特生长环境。

  一年有四季、“坞源早”一季,三月春种、十月秋收,生长周期长至180天之久,但其亩产却仅有约至180公斤而已,源自时代后人严格遵循先民稻作文化传统农耕模式,稻种原始纯正,与青山绿水、阳光共舞,靠着山风的轻抚与山泉的滋养长成稻株1.8米高个。

  “坞源早”软糯香甜的独特口感,不仅源自大自然的水土润泽,更是当地村民世代相传的情怀与坚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份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程道明深感忧虑。程道明坦言:“‘坞源早’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祖辈传到我这一代,下一代却无人愿意接手,我着急啊。”

  程道明左思右想,决定鼓动儿子来做传承人,经过耐心的劝导与“手把手”教授,其儿子不负厚望,逐渐掌握了种植技艺。每当看到儿子认真呵护这片稻田的身影时,程道明的心中便涌动起宽慰与希望的暖流。

  一粒贡米,撑起万年一片产业

  那年,深秋,蔡阳厚投资创办了万年县第一家民营粮食加工厂。创业之初,蔡阳厚筹资金、租厂房、抓生产、跑市场,初出茅庐的他经验不足、四处碰壁,但他并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经验积累促使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万年的大米享誉全国。在大家纷纷向销区进军之时,蔡阳厚创办了皇阳贡米品牌,生产的大米也向中高档市场进军,从此,“国米·万年贡” “万年贡米·贵在传奇”的声音也逐步遍响全国

  “专注一碗好饭”,这是万年县在万年稻作文化贡米产业领域的不懈追求。从万年贡原始稻种出发,不断更新稻种“芯片”。2021年,万年县人民政府投入500万元,携手山东鲁花集团、湖南水稻研究所共同研发培育万年贡米地标产品提级换代新品种——“万年香”,历经三年研发、培育和试种,新品种“万年香”的品质、产量、口感、抗逆性均达到国家一级籼米标准。

  当下,“万年香”已进入国家区域试验的最后阶段,很快将在万年县及周边区域广泛推广种植,为万年贡米在南方籼米市场中树立独树一帜的标杆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中国人对米饭的深厚情感始终如一,这份“米饭情结”正向着更加深邃、更加高贵、更加健康的方向迈进,成为生活品质提升的标志。

  在追求卓越产品的同时,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同样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随着鲁花集团(万年)米业在万年发展壮大,万年县已形成以万年贡集团、鲁花(万年)米业为引领的现代稻米产业集群体系;当然,也同样催生了创泰食品等很多创新的链式业态,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在万年县街巷间,万年贡米巧妙融入当地人日常生活点滴。无论是米味飘香的贡米糖,香气扑鼻的鳜鱼贡米粉,还是包裹着春笋、雪菜、腊肉等丰富馅料的清明果,抑或是酒席上不可或缺的麻糍,都承载着万年贡米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底蕴,它们共同构筑万年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一首民歌,唱红唱响一眼万年

  “日头公公快起山,手拿耙仂耘禾忙,一日三餐贡米饭,年年丰收谷满仓。春天栽下禾一棵,秋天打下万担粮,快点耘禾快点长,指望丰收娶新娘。”民歌,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灵魂,当然,万年县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不仅拥有国家级非遗《万年稻作习俗》,还拥有着与万年稻作系统息息相关的《耘禾歌》《割禾歌》等非遗民歌,《耘禾歌》便是流传最广泛悠久的一首万年民歌,其歌词夸张朴实,风趣幽默,多为农田劳作时所唱,节奏规准,似说似唱,长于叙事,表演古朴粗犷,富有激情。万年县精心创编的万年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耘禾歌》多次登上央视大舞台。此外,9月25日晚,由2023年度江西文化艺术基金资助、万年县创排的大型赣剧《稻源万年》在万年县会展中心举行首演,将万年县深厚的稻作文化与悠久的农耕文明相融合,引领观众共赴一场文化与艺术的双重盛宴。

  当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它释放出的竞争力是怎样的?在万年,无论你行走在大路上、漫步于公园绿地,还是沉浸在书香世界,稻作文化的气息始终与你相伴。

  万盛大道作为进入万年县的门户,它不仅是一条连接古今的通衢大道,更是一条璀璨的稻作文化长廊。它生动描绘春种之生机、夏耘之勤勉、秋收之丰饶、冬藏之智慧,每一幕都见证贡米的辉煌历程。万盛大道规划精巧、匠心独运,将稻作文化的四季更迭与深厚的人文情怀巧妙融合,成为当地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步入万年稻作文化主题公园,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回到了古老淳朴的农耕岁月。然而,这里并非纯粹复古,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让古老的稻作文化换上了科技“新装”。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眼看见水稻从播种到成熟的生长全过程,感受生命的勃勃生机。

  在稻作文化休闲体验园、稻作文化景观路、稻作文化历史博物馆以及河岸的稻作景致中,游客能深切领略到稻作文化所散发的独特韵味和无穷魅力。

  站在万年县稻田画观景台之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稻田画尽收眼底,“国米·万年贡” “稻作文化·万年起源”等字样跃然田间,稻作文化的无限创造力震撼,来自稻作原乡的宁静,美好时光之中,心灵得以清静。

  从古至今,万年稻作文化系统,铸就了辉煌的历史传奇,承载着沉甸甸的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活跃创造性实践典范。在万年这片沃土上,稻作文化犹如一座桥梁,跨越时空界限,绵延着文化的血脉,激荡着文化的热潮。

  万年稻作文化的文明,汇聚一方文化力量的精髓,展现吸引八方来客的魅力,更彰显出勇往直前、再创辉煌的磅礴气势。(刘存文)

【纠错】 【责任编辑:唐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