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1/24 10:02:36
来源:新华社

新华访谈|持续擦亮“一生健康 值得托付”生命驿站医院品牌——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

字体:

  

  作为江西省功能齐全、综合实力领先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如何发挥龙头作用,助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有效供给;在提升医疗水平、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又有哪些务实之举、创新之策……近日,南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廖岚做客“新华全媒访谈”两会会客厅,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

  

    南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廖岚做客“新华全媒访谈”两会会客厅。

  全面落实分级诊疗 医疗资源辐射全省

  主持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请问南大一附院是如何发挥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基层,助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有效供给的?

  廖岚:南大一附院通过远程协作、携手共建等形式,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将医疗资源辐射全省。

  一是互联网医院为复诊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集医疗、医保、服务为一体的全程医疗服务。推出互联网+远程会诊,帮助复杂病例分析,并提供互联网+居家护理,延伸护理服务范围。同时,推出线上专家团队和专病中心,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2021年互联网医院开业以来,在线服务人数持续提升,累计用户数152万余人,减少门诊、检查排队时间约25%,降低就诊往返交通成本,单次就诊时间约缩短50%。二是逐渐形成以“托管办院、紧密型医联体、学科共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为主的“五位一体”模式。逐步构筑覆盖全省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地市级医院-基层医院”分级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全方位接管高新医院,实现一体化、同质化管理;全面托管赣江新区人民医院,盘活区域医疗资源;参与南昌市、南昌大学市校合作共建南昌市第一医院,落实市校战略合作;先后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靖安县人民医院等20余家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与省内外各县市数百家医院形成“28+8”的省级、院级专科联盟布局,为基层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2024年至今,派出下乡专家91人次;组织50余名专家赴全省各地开展大型义诊活动;为基层医院建设远程会诊系统,组织远程会诊95例,远程病理1万多例,远程心电2万多例,远程教学400余次。

  多维度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全方位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主持人: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南大一附院在提升医疗水平,提供优质服务方面有哪些务实之策、创新之举?

  廖岚:医院从患者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解决患者实际问题,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优化布局、精准服务,提升患者诊前体验。一是对东湖院区门诊整体装修升级改造,增加标准化诊室,扩大候诊区域,提升诊区环境,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二是美化改造服务窗口,增开人工采血窗口,有效缓解高峰期采血拥堵现象。三是对现有诊区资源布局调整,增加多个学科诊间和治疗室,让资源利用最大化。四是通过丰富挂号方式,优化分诊叫号功能等服务模式,合理引导患者精准时段就诊,让看病更高效、就诊更有序。

  丰富内涵、智慧赋能,提升患者门诊体验。一是通过周六全天开诊、开设特需门诊、打造名医门诊和知名专家门诊诊区——国际医疗部,丰富门诊诊疗服务内涵。二是将专科群进行重新布局,成立乳腺专病中心、疼痛诊疗中心、脊柱脊髓中心等专病诊疗中心,实现“专科门诊+专项检查”诊区内一站式就诊模式。三是推行特色中医诊疗新模式。将中医、推拿、治未病等中医药相关学科门诊整合成立中医院,建立集筛查、诊疗、治疗、康复为特色的一体化中医药综合门诊。四是推进门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南大一附院已实现跨医院调阅兄弟医院的检验结果,共享检验资料,避免患者重复检查、减少就医支出、提高就诊效率。

  

   2024年7月10日,南大一附院中医院在东湖院区举行揭牌仪式,成为全省首个在综合性医院中设立的中医院。

  高效衔接、分区分级,提升患者急诊急救体验。一是通过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项目,打造5G院前急救平台,完善“航空直升机救援、5G救护车、院内急救”三位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串联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院后康复等环节,形成急救闭环全链条。二是建立健全急诊患者分级救治模式,坚持“就急、就重”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建立分级救治流程,制定及优化各种创伤急救流程,能够达到创伤救治的“黄金1小时”进行手术、介入等治疗。

  统筹规划、延续服务,提升患者住院体验。一是优化出入院手续办理方式,实现住院全流程自助办理,入院手续办理平均1.6分钟。医保信息采集由窗口采集拓展为自助机、结算群、窗口等多种采集方式。二是大力推行床旁结算,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自费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在手机端直接办理出院手续;针对特殊患者提供远程结算。医院办理出院平均时长约为4分钟。三是统筹规划“全院一张床”,制定床位调配原则,设有专人进行床位调配;开通床位预约,对诊断明确、定期需要入院的患者通过公众号可进行床位预约,开住院卡。四是推行留观化疗模式。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创新推出“先诊疗、后付费”的留观化疗模式,建立微信沟通群,打造高效、便民的留观化疗模式,节约患者住院费用、提高床位效率。五是构建全病程服务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类随访与专科类随访相结合。由临床医务人员负责制订全病程管理计划,涵盖康复指导、用药指导、复诊提醒和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让患者线上享受暖心服务。

  聚焦细节、彰显文化,提升整体就医体验。一是关心关爱特殊群体,建立老年人一站式诊疗中心、“橙心助老服务驿站”及“橙心助老通道”,为老年人提供挂号、缴费等相关配套服务及辅助检查;针对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增设残障人士专用窗口和通道、残障人士专用座椅,增加门诊母婴室等,完善便民设施。二是提升医院就餐体验,创建省级营养健康示范食堂。三是将医院文化融入景观,打造花园式医院,改善就诊环境。四是切换角色,直击痛点。改造老旧病房楼,取消4人及以上病房;对部分地面进行摊铺沥青改造,提升车辆通行舒适度、便利性;增加客梯,调整电梯停靠模式,合理分流,缓解大楼电梯使用紧张的状况;引入共享便民设备包括共享充电宝、共享轮椅等,打开医院便民服务的“窗口”。

  

  南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廖岚做客“新华全媒访谈”两会会客厅。

  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 打造医疗人才新高地

  主持人:“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人才队伍始终是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南大一附院如何以人才队伍这个“关键变量”促成医院内涵式发展的“最大增量”?

  廖岚:近年来,南大一附院将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核心竞争力,科学谋划人才“引育留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引育成效显著:

  一是实施两个工程,人才引育实现五个“零突破”。大力实施“赣籍医学人才回归工程”和“海外留学人才回归工程”,坚持广泛引才和精准引才、全职引进和双引双聘、大师引进和团队引进“三结合”。近五年,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26人,国家级人才2人、领军人才2人、学科方向带头人6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4人,其中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27人。张旭院士、熊仁根院士全国唯一的工作站落户医院,实现院士工作站的“零突破”;引进国家杰青、国家优青,获批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项目,实现江西省卫生健康领域国家级人才引育的“零突破”;张达颖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主任委员,实现国家级主委的“零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实现海外项目的“零突破”;全职引进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作为领军人才,实现外籍人才全职引进的“零突破”。近五年,医院博士人才呈指数型增长,引进优秀博士427人,同比增长254.5%。

  二是创新培养机制,人才质量创新高。医院率先在全省试行人员总量管理改革,为每位人才提供编制保障;率先在全省试行床位设岗改革,破除人才职称焦虑,畅通人才上升通道。把“用好70后、培养80后、瞄准90后”作为人才培养导向,制定出台《人才培养“扬帆工程”实施办法》等系列人才培育文件,对人才进行政策、资金、职称等全方位支持,已选拔并培养2名领军人才,6名菁英人才、16名骨干人才、15名优秀青年医师,资助总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近五年新增省部级人才105人次,同比增长75%;获批人才经费6065万元,同比增长148.6%,现有省级人才437人次。

  三是涵养人才生态,营造良好成才环境。坚持以人才为中心,通过“保姆式”的软服务打通人才建设“最后一公里”,全方位涵养人才“生态圈”。制定《人才引进服务管理办法》,推行“大人才理念”的人才管理新模式;进一步落实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加大人才经费投入等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激发人才科研创新积极性,努力打造“有温度”的人才工作环境。

  点燃“科研创新引擎”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主持人:科研创新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请谈一谈贵院是如何推进科研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助力深化健康江西建设?

  廖岚:科研创新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2018年的32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2.1亿元,我们在科研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超过三甲公立医院每年科研经费投入不低于年度医疗总收入2%的要求。

  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支持包括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科研设备等在内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以支撑科研人员进行高质量研究工作。尤其在多个国家级建设项目支持下,科研平台的建设得到充实,仅2023年科研基本建设投入就达1470多万元。

  从科研人力成本来看,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上的投入也显著增加,2023年科研人力成本达到2700多万元,这些投入有助于吸引和保留优秀的科研人才。

  在科研项目和奖励支出方面,医院一直以来都大力支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建立了科研项目配套和科技奖励政策。其中省级科技项目经费按1:0.5配套,国家级科技项目经费按1:1配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经费按1:1.5配套。同时为了培育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每年还拿出1000多万元,用来设立临床研究培育项目、科技创新团队培育项目、国家科技奖培育项目、医工(理)交叉基金等。在奖励方面,针对国家、省级科技奖、高质量研究论文、专利等都建立了相应的奖励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做高水平的研究。

  

  2025年熊仁根院士工作站落户南大一附院。

  多措并举之下,我们科研成果丰硕:科研团队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其中top期刊占比逐年上升,2024年发表SCI论文近500篇,top期刊占比16.8%;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新突破,共获批83项,获批经费近3000万元。同时获得多项科技奖励,2024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江西省科技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在全省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

  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医院于2019年率先在江西省内成立由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省级转化平台——江西省转化医学研究院。2020年再次创新机制体制,将转化院登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法人。期间,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自主培育技术经纪人,修订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下设平台公司——“江西省转化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探索混合所有制、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等医企融合创新新模式,致力于发展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事业。

  截至2024年,医院签署的成果转化相关许可或技术开发协议超过20项,与中国中药控股等11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院企协同快速研发复方黄连油涂剂、柴胡清瘟颗粒在内的18款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到账收入超过2000万元。

  “四个面向”谱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主持人: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南大一附院是怎么谋划2025年工作的,重点有哪些方向?

  廖岚:2025年,医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干字当头、奋发有为,向新向质向未来”工作主线,擦亮“一生健康 值得托付”生命驿站医院品牌,开展有组织的医教研管,打造“创新性研究型”医院,全力推动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全国影响力和省内首位度,为江西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贡献一附力量。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聚焦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攻坚,以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驱动力,看好疑难重症,实现区域百姓大病不出省;做好科学研究,力争每名医生都是研究型医生;推动成果转化,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以科技创新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

  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研发型企业在药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医疗器械产业方面,进一步探索稀土、锂资源在影像诊断、器械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提高临床诊疗精准度;在数智产业方面,发挥公立医院临床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区域数智病理中心、医学影像资源大数据中心等公共信息平台,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落实分级诊疗;在营养健康产业方面,依托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进一步推进医用食品在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的成效。

  

    2024年10月1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2024中国研究型医院大会上,南大一附院获评研究型医院,其中骨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获评研究型学科,南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祝荫获评研究型人才。南大一附院也是江西省唯一一家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的医院。

  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推进“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积极推进发展方式向提质增效转变,建立以质量、贡献和影响力为导向的多元化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将学科分为“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培育学科”,实施分层分类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运行方式转向精细化管理,党政一把手对全院运营管理工作实行牵头抓总、协调各方,事前通过目标管理,将平均住院天数、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指标分解至各科室;事中通过运营分析会定期监管调度,对指标存在异常的科室进行约谈、优化流程;事后将年度目标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评,以考促干、以考促建、以考促优。积极推进资源配置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将RW值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向疑难危重症倾斜;针对PET-CT、分子诊断、3D打印等出台专项绩效方案,向高精尖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对高层次人才配套科研启动金、科研平台等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坚强保障。

  四是面向人民健康,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做好优质医疗资源承上启下的工作:一方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重大建设项目,与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保持紧密联系,将国内顶尖资源引入江西;另一方面,通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等方式,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增强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