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2/01 10:39:28
来源:新华网

新春走基层|“水陆空”科技赋能 守护赣鄂过江通道

字体:

  新华网南昌2月1日电(吴亚芬)今年春节期间,在京港高铁鳊鱼洲长江大桥上,无人机、无人船、小火车、斜拉索检测机器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纷纷亮相,铁路职工带着这些“科技伙伴”,对大桥进行全面“健康检测”,共同守护大桥安全。


铁路职工在252米高的大桥主塔上检查温度传感器。新华网发 陈果 摄

  鳊鱼洲长江大桥全长2.76公里,作为连接湖北省黄冈市与江西省九江市的关键过江通道,同时也是京港高铁的控制性工程和我国首座交叉索斜拉桥。


铁路职工携带检测设备来到了大桥主塔的塔底,外面是滔滔江水。新华网发 陈果 摄

  零点时分,长江上浓雾弥漫。桥面上,形似“箱子”的桥梁拉索检测机器人快速爬升在大桥斜拉索上,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桥工段鳊鱼洲检查工区班长方洋洋紧盯着电脑屏幕,实时分析机器人传回的视频数据,“以往需要人工登上云梯检测,这台机器人检测一根300米长的斜拉索仅需要10分钟。”


铁路职工在安装桥梁斜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新华网发 王浩 摄

  在252米高的大桥主塔上,工长程亚卓刚攀爬至塔顶,“桥上的风速经常达到6级以上,所以我们要在塔顶检查风速仪、传感器等设备情况。”冬季夜间风力强劲,给检修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铁路职工在钢箱梁内乘坐“小火车”。新华网发 黄钟滨 摄

  鳊鱼洲长江大桥箱梁内铺设有轨道,内部配有一辆电驱“小火车”。方洋洋乘坐着“小火车”在“桥肚子”里穿梭,对除湿系统等装置进行细致巡检。


在“桥肚子“里的“小火车”给检修工作带来了便利。新华网发 黄钟滨 摄

铁路职工在检测桥墩墙面一处细小裂纹。新华网发 陈果 摄

  检查完塔顶和斜拉索,程亚卓和工友们又到江面下40米处的桥墩根部检查墙体,使用无线裂纹综合检测机对桥墩的健康状态进行精准检测。


无人船在江面上检测河床断面数据。新华网发 陈果 摄

铁路职工在对比分析无人船的检测数据。新华网发 黄钟滨 摄

  除了在夜间进行检修作业,白天机器人班组还要利用无人船对河床断面进行检测,方洋洋扬了扬手中的无人船遥控器,“过去,测绘工作要人工潜入水中,易受过往船舶、天气等因素干扰。现在,有了无人船,两小时完成工作,还能大幅提升测量精度。”无人船有效提高了数据可靠性、准确性,同时避免了人员涉水隐患。


铁路职工使用无人机检查鳊鱼洲长江大桥桥墩检修病害。新华网发 黄钟滨 摄

  大桥的两座主塔巍然矗立于长江之上,无人机在大桥的侧方观察大桥的外部状态。程亚卓表示,高科技产品的投入使用提高了检修效率,也对他们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他带着班组成员创建了“鳊鱼洲探桥队”,以无人机、无人船、爬索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大桥检修效率。


列车驶过鳊鱼洲长江大桥。新华网发 陈果 摄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