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2/05 08:48:25
来源:新华网

新春走基层|这个江南水乡,古树都戴上了“身份证”

字体:

  年近70的丁祖明以前怎么也想不到,他“从小看到大”的几片林子,居然能有“身份证”,更没想到的是,这些个“绿油油”还能给乡里带来“红火火”“金灿灿”。

  老丁家住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水南村,打小就喜欢在村头树林里转悠。“不说别的,光这气息你闻着就很舒服吧。”

  还真别说,对在南方长大的我们来讲,从外头看,这样的林子跟其他山林倒也没多大区别,但走进里头,一阵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

  2025年2月3日,游客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古樟林游玩。新华社记者 刘红霞 摄

  这不是普通的树林,而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樟林。在林地草丛里随便捡起一根掉落的小枝,折断,凑近,闻上一闻,顿感清新。林子旁,一条蜿蜒曲折的乌江静静流淌。

  “没有这些林子,可能就没有我们村子。”老丁说,树林像一道天然屏障,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保护生态的理念也就这样世代传承下来。禁止带镰刀火种进入树林、禁止砍树……延续几百年的村规民约,诉说着村民与树林深厚的情谊。

  把视角拉升到空中可以看到,28个古樟群宛如28块大大小小的翡翠,点缀在乌江沿岸,形成十里香樟林。这个春节假期,许多游客漫步林间,近看绑在树干上的“古树名木保护牌”,编号、树龄、树种介绍、管护单位等各类情况一目了然,每个独一无二的编号就像是古树名木的“身份证号”。

  这是2025年2月3日拍摄的“三仙樟”。新华社记者 刘红霞 摄

  有些古樟树甚至有自己的名字。比如说,有棵1200年树龄的古樟,下部分三大树干各显其态,上部众枝交错,葱茏苍翠,像三位仙人并立,得名“三仙樟”。有棵形似马鞍的,取名“马鞍樟”。年龄最大的一棵,得六七名成年人才能合抱。站在树下,惊叹之余,更多的是心生敬畏。

  “古樟林共有2485棵百年以上的古树。”55岁的护林员罗冬平说。这几天,游客增多,是他每年最繁忙的时候,每天早晨八点多钟带着大喇叭出门,要巡护502亩林地。

  “我们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后,对全县5141株古树名木登记建档,一树一档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档案并录入电子系统。”乐安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卢淑贞说,通过树立标识牌、整理宣传相关典故、开展古树复壮技术研究等,对古树名木进行针对性保护的同时,引导大家养成爱树护树的习惯。

  2025年2月3日,游客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古樟林游玩。新华社记者 刘红霞 摄

  就在今年除夕前一天,国务院令《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对外发布,就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出了30条规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古树名木就是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要、也一定能把古樟林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乐安县委书记艾志峰跟我们说。

  人们爱树护树,树木也以生态价值“反哺”。千年古村流坑位于乌江河畔、樟树林边,优美的环境引来各地游客。当地抓住机会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业态,还在古樟林搞起了“古村跑”等项目,人气、财气越来越旺。

  2025年2月3日,图为一棵古樟树的保护牌。新华社记者 刘红霞 摄

  “看古树、听故事,孩子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游客金先生从广东自驾回安徽过年,在网上了解到古樟树林后,带着孩子前来游玩。

  眼看生意愈发红火,流坑村村民董贵华年前把自家民宿进行了翻新,提升接待能力。他说,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是最火爆的时期。“村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要不断更新升级跟上步伐。”

  2025年2月3日晚,游客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古樟林旁的流坑古村欣赏沉浸式演出《流芳》。新华社记者 刘红霞 摄

  正月初七,清晨,一阵阵鸡鸣唤醒了沉睡的古樟林。远处,山峦叠嶂;近处,炊烟袅袅。颇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意味。

  临走前,老丁特意跟我们讲,古樟林守护了他们千百年,他们也会一代代守护着林子,让千年古樟永远“年轻”……(记者刘红霞、熊家林)

【纠错】 【责任编辑:唐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