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2/07 09:30:08
来源:南昌日报

解读“火出圈”的海昏文化人气密码

字体:

  原标题:叫好又叫座 “吸睛”又“吸金”

  ——解读“火出圈”的海昏文化人气密码

  “八点半就到了,专门为了看‘丹漆海昏’”“听说有新修复的文物展出,我很早就过来了,想带孩子再来感受一下海昏文化”……大年初二一大早,阳光明媚,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口就有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去年以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聚焦“大汉文明看海昏”活动品牌,放大磁吸效应,培养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多领域创新体验,全面提升海昏文化影响力,推动海昏文化与市民游客“双向奔赴”“热情相拥”。

  厚植新优势——

  文旅融合乘势而起

  斗转星移,生命轮替,唯有文物能封存那些鲜活的瞬间。

  如何将遗址公园做“活”,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会客厅”,进而吸引更多游客打卡观摩?

  2024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次成为学术界、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全面焕新的丹漆海昏——汉代海昏侯国漆器展亮相,这是目前江西唯一一个漆器专题展,集中展示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漆器保护研究最新成果,以“丹漆流韵”“海昏漆华”“漆艺天工”三大单元重现西汉贵族的奢华生活和无与伦比的漆器文化。展览一经推出,就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以海昏文化为代表的汉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创新展陈方式,挖掘考古内涵,加大保护利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范丽君说。去年以来,不仅有“丹漆海昏”入选2024年度文博行业年度百大热门展,8件新修复的刘贺墓主棺玉器也首次对外展出,频频“上新”的文物向公众展示了海昏侯国遗址考古最新成果。对外开放的墎墩苑(刘贺墓园)主墓保护展示项目也入选了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在遗址公园,游客不仅能参观海量汉代文物,还能沉浸式置身考古现场,一览大汉风华。

  除了不断“上新”,近年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还不断推动展览“走出去”,足迹遍布香港、上海、广汉、荆州等20余座城市,并与湖北荆州博物馆、上海闵行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网红博物馆合作交流,三星堆与海昏侯也由此实现“亲密互动”,把观众和历史连接在一起。2024年,遗址公园全年共接待游客人次和经营收入均创开园以来历史最高纪录。

  培育新场景——

  海昏IP向新而行

  自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以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便致力于“文物+旅游”融合大文章,培育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打造文旅新IP。

  在公园邂逅汉服巡游队伍,到海昏食邑体验汉代宴饮礼仪,前往汉韵集市挑选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精品……遗址公园内,处处可感受到大汉生活图景。2024年9月23日,第四届海昏汉文化旅游月在遗址公园启幕,推出了互动剧场、汉韵集市、文创展示、文化巡展等八大系列20余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对汉代历史文化、饮食礼仪、日常生活等进行生动展示,让游客真切感受到汉文化的魅力。

  紧接着,“登场皆英雄,高手在民间”海昏百戏擂台赛——首届南昌市文艺达人选拔赛海选活动又在2024年10月正式开启,来自各行各业,涵盖不同年龄段的724组2343名选手,站在海昏舞台追逐梦想、展示自我,让更多人了解海昏文化。

  海昏汉文化进校园,让千年古韵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海昏汉文化旅游月,邀四方游客共赏大汉风华;海昏文化旅游推广走向全国,千年璀璨文化焕发新生……去年以来,一场场传播海昏汉文化独特魅力的系列推广活动在省内外热烈开展,让古老的海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抓住创意与创新两个关键词,海昏IP不仅有丰富的活动载体和多样的文创产品,还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此前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局限于门票经济,缺乏其他文旅产业支撑,导致整体收入增长乏力。”海昏文旅公司总经理彭正胜说。如今,遗址公园大力推进海昏文创周边开发,以传统文化激活消费新动能,推动海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继推出海昏“金”系列、“冰箱贴”系列热销文创产品后,2024年又上新马蹄金、麟趾金摆件及“青铜系列”“漆器系列”等文创产品,同时还推出了“侯爷家的咖啡”自主IP咖啡品牌。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而且成为游客乐于带走的“海昏记忆”。如今,喝一杯“侯爷家的咖啡”、购买独具特色的海昏文创产品、把海昏故事带回家,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伴随着游客接待量、经营收入的大幅提升以及更加丰富的公园业态,遗址公园成为热门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入选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年度人气推介单位”、大众点评2024年“必玩榜”。

  提升感染力——

  海昏文化汲古润今

  海昏文物频频亮相文化节目“爆款”《国家宝藏》《何以中国》;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2024,海昏文化成了热门词。

  刘贺遗骸长约173厘米—183厘米,海昏侯夫人墓晚于刘贺墓,出土中国发现的甲片最多、样式复杂、工艺奇特、等级较高的汉代铠甲……在2024第一届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与汉文化学术论坛上,不仅有全国5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学者参加,还有多项海昏侯墓最新考古成果公布,海昏文化的内涵也在持续丰富中。

  过去一年,该管理局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加大与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荆州文保中心等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修复金属器、玉石质、漆木器等文物736件/套,完成3600枚竹简清洗、900枚竹简脱水;召开江西汉代考古暨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蒸馏器考古实验专家论证会,将中国蒸馏酒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上推千年。“海昏侯国遗址值得全世界关注和讨论,我们希望通过国内外考古界的交流,共同推动海昏文化研究走向深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夏清平说。

  为持续提升海昏文化的感染力,该管理局整合打造海昏融媒体平台,“双微一抖小红书”的融媒矩阵,围绕海昏文化、文物展览、文旅活动等推出一系列深度解读文章、原创短视频,进行多角度、高频次宣传,“大汉文明看海昏”品牌越擦越亮。

  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海昏文化也由此更加富有想象力,一大批新的海昏文旅产品正在路上:联合投资开拍《海昏行》网络微短剧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网上线;运用AI、VR等新技术打造VR LBE空间剧场《探秘海昏侯国》有望年内成型。

  夏清平表示,“海昏文化古老但不古板,我们希望借助一系列新型海昏文化跨界产品,以大遗址、热文博、潮文创来拉近文物和大众的距离,提高海昏文化的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 (徐蕾)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