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2/13 09:09:38
来源:江西日报

宜乘东风逐高新

字体:

  原标题:宜乘东风逐高新——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创新纪实

  2月11日,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研究员正在做测试实验。记者 吴志刚摄

  春节假期没过完,挂记着研究院项目,楼狄明就从上海赶回了南昌。自2019年11月起,他开始了上海和南昌的双城生活。当月,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以下简称“汽研院”)正式成立。这是由南昌市政府与同济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一头连着高校高端人才和领先的科研能力,一头连着正在发力奔跑的江西汽车产业。作为同济大学委派的汽研院院长,楼狄明负责把本校汽车学院的智慧之花,移植于南昌的产业沃土,开枝散叶结出硕果。

  汽研院运作5年来,累计获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分中心”等国家级平台2个、“江西省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等省级平台8个、南昌市级平台5个。

  汽研院从最初为江铃集团服务,到现在覆盖了江西省汽车产业的上中下游,开展汽车零部件研发、混合动力研发、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技术研究,已孵化4家公司,并为赛力斯、比亚迪、吉利等新能源汽车提供技术创新支撑,打造了面向产业需求,立足江西、服务全国的汽车产业创新平台。

  借梯登高:对高端研发能力的尊重与呵护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为顺应新形势,2019年7月5日,南昌市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了《同济大学 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建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2019年11月12日,经批复“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

  无论是南昌市政府,还是项目落地的南昌小蓝经开区,主要关联方江铃集团,对于高端研发能力的引进都表现得极为尊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政策的开放和包容解决了科研机构的后顾之忧,调动了专家们的科研创新积极性。”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涂莉华总结为“三大支持”:

  一是资金支持。由南昌市政府、小蓝经开区管委会和江铃集团联合设立汽车创新工程专项资金,在汽研院初创5年内,南昌市政府、小蓝经开区管委会资助4亿元专项经费。另外,江铃集团前5年内,投入不低于1亿元资金为汽研院实验室购置设备。

  二是场地支持。南昌小蓝经开区为汽研院提供实验室及办公楼等研发场地。

  三是政策支持。对汽研院科研成果孵化项目所需厂房,优先安排入驻小蓝孵化园及创业园,并在场地租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月8日,记者在实地看到,汽研院实验基地毗邻江铃汽车富山工厂,研发和应用紧密相连。项目总用地60亩,一期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拥有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实验室以及半风洞高性能整车环境模拟舱,这是省内唯一第三方独立运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检测实验室。

  借智兴业:用好人才这把金钥匙

  一出生就枝繁叶茂——这是汽研院给人的第一感受。

  在同济大学的支持下,汽研院由彭苏萍、李克强、陈学东、谭建荣等4位院士领衔,拥有国家级专家5人。目前共有员工170余人,平均年龄34岁,充满朝气和活力,混合动力团队获评2023年江西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

  人才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基石。初创时,汽研院科技创新骨干主要来自省外,这是研发水平的高质量种子,作为内陆城市的南昌,关键是“引得进,留得下”。

  “我们在机制设计上打通了聚集优秀人才的要素,使高端科研人才融入团队,融入城市,和项目一起成长。”楼狄明认为,第一是科研方向前沿有吸引力。汽研院重点在混合动力、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新型动力系统、试验检测等热点方向投入资源、打造平台。第二是结合本地重点龙头产业需要的先进技术,研发项目有成就感。新型研发机构不同于大学研发机构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贴近本地产业需求,能突破实用技术瓶颈。汽研院也尊重人才的流动性,愿意提供媲美顶尖研发机构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来留住人才。

  此外,利用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契机,汽研院形成了“本土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三年前,刘钦也开启了南昌、上海的双城生活,每个周末去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赶课”成为他一段时间的生活常态。虽然和楼狄明一样在流动,但他们的方向却正好相对,楼院长是回汽车学院教学,而刘钦是去上海读硕士。一“回”一“去”,完美闭环。刘钦201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入职江铃后成长为江铃股份智能网联研究院系统集成总监。他的深造,得益于汽研院与同济大学、江铃集团创新打造的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培养模式。三方共同提升江铃优秀年轻工程师学历层次和研究水平,目标是:三年内为江铃集团培养10名工程博士和100名工程硕士,若干年内为江西省培养1000名高层次卓越人才。

  该模式最大的特色是毕业论文课题设计。考虑到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毕业难”的问题,汽研院将每年的“前瞻课题”与学位论文相结合,使江铃研究生在与导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炼研究内容,形成学术成果,达到毕业条件。

  何为“前瞻课题”?就是江铃汽车需要突破的技术、需要储备的理论、需要研发的模型。

  刘钦说,比如我们江铃研究院在研发智能网联下一代架构,里面有一个子课题“高速网络的传输可靠性”。我们把子课题一部分委托给汽研院,汽研院则联合同济大学,协助我们一起完成项目研究。

  也就是说,刘钦负责的子课题,本身就是江铃集团需要研发的技术,同时又作为他在同济大学读硕的毕业设计。研究结题了,江铃获得了技术,他的硕士论文也顺势完成。

  作为创新型研究机构,汽研院这条人才培养路径,规避了博士、硕士培养过程中,由于资源匹配、项目有限等原因导致“毕业难”的问题,而相对于校园实验室的课题,也更为企业所需要。

  汽研院通过兼顾人才培养与项目研发的创新模式,鼓励江铃优秀的工程师带着项目读研,有利于工程项目落地、前瞻性技术研究、人才培养,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像刘钦是南昌县本地人,深造后对汽研院来说就是稳定的研究员,他说:“我们和汽研院看起来是甲方和乙方,实际融合得非常好。”

  “前瞻课题”项目已硕果满枝。自2022年以来,江铃集团及旗下企业筛选的技术骨干,考入同济大学攻读车辆工程博士9名、工程硕士116名。

  2024年,江铃集团实现整车销售超过47万辆,较上一年增长18.2%,完成营业收入1248.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1%,均创历史新高。

  机制创新: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

  受益于和重点龙头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汽研院运行5年多,取得了一系列科研突破。

  在新能源动力方面,突破混合动力系统智能控制算法,研发一系列增程器系统,并应用于江铃轻型商用车领域;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突破车载高速网络关键技术和智能线控底盘安全技术;还突破了高级辅助驾驶关键技术和智能座舱关键技术……

  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把实验室搬到流水线旁,把工程师送回大学校园,融合构建创新型科研体系。

  在汽研院的业务构成中,来自江铃汽车的课题占60%,依托高效轮转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汽研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既有前瞻性,也有实用性,赛力斯、比亚迪、吉利等纷纷采购汽研院的技术成果。

  现任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正在同济大学攻读能源动力专业博士学位的刘俊宇对此深有体会。“风起云涌的信息革命、能源革命、交通革命,其核心集成就是智能网联汽车。”刘俊宇认为,“从传统制造业一线走来的优秀工程师,乘上知识刷新的东风,在汽研院导师的引领下,能不断取得突破。我现在读博的导师朱元教授,就是我在同济大学读本科时的老师,同时也是汽研院专家组成员。”

  刘俊宇的博士课题是“基于驾驶行为的新能源汽车节能算法的研究”,目前进展顺利,论文完成后,就是汽研院和江铃集团的一项新突破。“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两者融合共生,可以快速研用转化,用研互哺,所以能不断取得突破。”刘俊宇表示。

  满盘皆活:造血回血良性循环

  除科研体制创新外,汽研院探索的产业孵化新模式也很有意义,已孵化成立1家科技发展公司和3家科技型产业化项目公司。这些依托技术创新的公司,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和收益,其后续发展又为汽研院提供研发项目和课题,同时做大了江西高新产业。

  孵化的南昌济铃科技公司已获批高新技术企业、种子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孵化的同岩新材公司保温隔热技术为下一代国七排放发动机保驾护航,已获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的同铃科技公司研发了智能机器人控制算法,“智能驾驶前视一体机”在江铃E820轻卡、JP360皮卡、客车等车型实现量产,下一代产品L4高阶智能驾驶域控器将应用于江铃高端车型。

  为何一个研究院能不断孵化专精特新公司?“主要是机制灵活。汽研院从一开始就登记为民办非企单位,与事业性质的研究院相比,无论是决策还是投资,都少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汽研院综合管理部部长甘雯说,“像济铃公司,研究院持股33%,剩余股份开放给员工实投,大家的自身利益与公司发展挂钩,干事创业的劲更足了,公司蒸蒸日上。”

  南昌济铃科技公司2024年获得融资5000万元,2025年预估产值目标超亿元。这种不断造血回血的良性循环,充满生机和活力,蕴含着新型研究机构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楼狄明表示,一年之计在于春,宜乘东风逐高新。汽研院将立足前瞻科研项目,在全省项目建设的“春天里”奋力奔跑,为江西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吴志刚)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