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作首,万象始更新。
2月10日,记者在萍矿集团萍乡市安源玻璃有限公司施工现场看到,一捆捆钢材被高耸的塔吊吊起,一台台货车在排队运送建筑材料,一批批工人紧锣密鼓施工……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我们已完成土建进度的60%。春节期间工人加班加点,全速推进项目建设,预计5月份两条生产线开工点火,7月份试运行。”安源玻璃工艺技术部部长伍永萍指着几名正在砌筑设备安装地基的工人说,完成这一步,窑炉等大型关键性设备就可以进场安装了。
作为我省国企系统首批获大规模设备更新资金支持的企业,安源玻璃获得了5440万元支持。“就像瞌睡遇到了枕头,国家这笔真金白银的支持,一下解了我们燃眉之急,让厂子‘活’了。”安源玻璃总经理黄海宏说,近年来,受市场行情影响,国内不少玻璃企业关停并转。如何让企业节能减排,让产品升级换代,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生死考题:答好了,企业凤凰涅槃;没答好,企业难逃大浪淘沙命运。
“设备更新后,一年可减少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原来只能运转1条生产线的400多名职工,可以运转2条生产线;产品升级换代,将生产光伏用、汽车用、太阳能电池用等更高端的特种玻璃原片。我们同步建设智慧工厂,达到L7级工厂数字化水平,或可成为行业内标杆企业。”黄海宏说。
设备更新对企业的利好还不止于此。萍矿集团董事长吴培南表示,国企还承担着社会责任。安源玻璃的400多名职工背后,就是400多个家庭。当接到大规模设备更新资金申请通知时,时间紧、任务重。集团内部出现了质疑的声音,认为传统产业较难获得国家支持,且首批“吃螃蟹”,没底,不如算了。集团为此召开了几次专题会议。经研究,集团党委认为,这笔资金就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及时雨,无论如何要全力以赴争取。
申请材料是申报工作的重中之重。回忆当时场景,安源玻璃质量监管部部长徐剑锋说起其中一个小插曲。“接到通知时是一个周五,下周一就要提交材料。公司组织专班填写报告,并安排专人从县级到国家级发展改革部门全程衔接,责任到人。”他说,大家周末通宵达旦加班,但到了周一一早,却发现缺了一份住建方面的许可证。
作为专班外联负责人,徐剑锋当天8时先行赶往南昌的打印店,等同事在“家”抓紧办理许可证。12时,许可证还没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思来想去,我直接买了去北京的飞机票,在北京的打印店继续等待材料。那天晚上9时才完成所有材料的装订、打印,急出一脑袋的汗。”他说。
5440万元,更是“撬”动萍矿集团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近年来,经过积极转型,玻璃制造已成萍矿集团1995年至今的重要存量业务。根据规划,安源玻璃周边配套建设焦化项目,将是省内首个玻璃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预计年营收超60亿元。”吴培南表示。
被大规模设备更新资金一招盘“活”的,还有吉安华赣环保能源有限公司。2月11日,记者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线班组长彭振茂在一排按键下操作一番,一台大型智能分拣设备徐徐启动。一名工人在分拣机前端“投喂”可回收物,经多道工序自动分拣后,分拣机尾部出来一捆捆纸垛和瓶砖。
“AI智能分拣设备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彭振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一条生产线需8名工人,每人每天都完成不了1吨可回收物的分拣。设备更新后,1条生产线仅需3名工人,每人每小时能完成3至5吨可回收物分拣,安全性也提高了。“省事、省时、省心多了。”他说。
“我们将大规模设备更新资金500万元投入设备改造,通过技术加持,企业如虎添翼。”吉安华赣环保副总经理王朋飞说,公司正在吉安筹建100多个前端回收网点,2024年营收为800万元,2025年力争突破3000万元。
“去年,我省国资系统2个项目共获批大规模设备更新资金5940万元;已梳理企业设备更新项目共计216个,计划总投资387.38亿元。”省国资委规划发展处负责人表示,今年省国资委将深入开展政策宣贯,组织企业梳理设备更新项目,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力争在获取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目前,江铜集团、江盐集团等国企纷纷加紧准备申报材料。
“2025年,我们设备更新计划投资约1.81亿元,有6个项目准备改造。”江盐集团企管部部长余洪华说。
“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奖补政策,集团针对这块市场提供的服务,带动去年业务增长了10%以上,今年我们将瞄准市场需求,为企业申报提供更多服务,争取业务递增20%以上。”江咨集团重大项目部负责人黄继军表示。
设备更新释放政策红利、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还在持续更新。借助政策东风,企业将插上腾飞的翅膀,把“蓝图”加速变为“实景图”。(记者 杨碧玉 实习生 黄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