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授予南昌籍著名旅日书法家熊峰日本外务大臣表彰的转授仪式在江西南昌举行。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大使衔)冈田胜为熊峰颁发了外务大臣表彰奖状。
外务大臣表彰奖是日本政府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在日本的对外友好关系领域中做出很大贡献并取得显著功绩的个人及团体。日前,熊峰做客“新华访谈”,分享获奖感受和以书法为媒,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心路历程。
问题:作为致力于中日民间友好交流二十余年的文化使者,您荣获了2024年日本外务大臣表彰奖。首先请分享下您的获奖感受,您认为这一荣誉对您个人以及中日文化交流事业意味着什么?
熊峰:1999年我前往日本,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旅程。一晃26年。获得这个奖,于我而言,是让我认真回顾过往,重新感悟其中意义的一次提示,也是坚定我继续文化交流事业的一次激励。
初到日本时我语言不通,但好在我有书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崇尚的传统文化艺术,这成了我和外界交流的共同语言。日本人民非常喜爱中国的书法艺术,我在那里受到了接纳和关照。后来我开办了书法学校,来上课的无论是平民百姓、名流显要,还是各行各业的人,对中国书法都非常敬重。
2015年,中日美乒乓外交纪念墙在日本名古屋设立。中日美三国艺术家共同完成了纪念墙的设计。美国艺术家制作了小球推动大球的浮塑,我作为中国艺术家写下“友好”,日本艺术家写下“和平”。我们三人既代表个人,又代表着不同的国家,更代表着团结一体的世界人民。
2019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影片中,我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书法老师,去到日本广岛熊野町,那里也是日本的“毛笔之乡”。我向当地的初中师生传授中国书法,共同相处了8天。后来这部影片反响热烈,一年之内重播了8次。参与拍摄的孩子们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几年来,他们时常给我来信,告诉我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对未来的打算。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奇迹的课堂》。其实这26年来我遇到的这么多的感动,不都是奇迹吗?是文化的奇迹,是艺术跨越语言障碍的奇迹,是善念联接彼此心灵的奇迹。
今天的这个奖,是无数个这样的瞬间凝聚而成的光芒,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日以及世界各国民间交流力量的认可。这也让我更加坚信并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始终柔软而坚韧。
问题:您曾为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创作主题书法“联接”,并因此被日本社会称为“联接君”。在您看来,书法艺术如何跨越语言和国界的障碍,成为中日乃至国际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
熊峰: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选择用汉字来表达主题时,首先是基于汉字是中日两国共用的语言文字,“联接”一词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好寓意。当其进一步用书法艺术来展现之时,所散发的感染力、与观者心灵结合的冲击力却是意想不到的。有日本观者说字中的枯笔让他感知到奈良三彩陶的釉裂;又有人说笔画中的飞白似乎藏着无限可能,他看到了富士山巅的积雪与庐山的云雾。我想这正是东亚文明与文化艺术有着共同的基因使然吧。
2017年外交部与江西省联合举办的向全球推介江西的活动中,我创作了书法作品“美丽江西秀天下”。许多人说从那个“秀”字看到了山川河流、稻穗微风、千年窑火……汉字是表形表意的文字,书法艺术细腻丰富,每个人看到的,会与自己的内心再融合、再感受,这时的书法其实已揉入了他们自己的情感,成了自己的语言。
在中日两国儿童共同创作书法的活动中,孩子们未必写得多好,甚至也许尚未能明白所写的字的涵义,但他们小手攥着毛笔,埋头认真书写,作品完成后两国小朋友相互展示、交换。他们望向彼此的清澈的眼神、可爱的笑容,已不需要语言,书法就是通用的语言。
文化艺术的共鸣早已超越技法本身,它的精神内核是“以心传心”,这种无需翻译的感知,正是书法最震撼的力量。
问题:您创办的“汉字联接馆暨中日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于2023年在景德镇正式揭牌,旨在促进两国青少年通过书法与传统文化加深相互理解。您认为,年轻一代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未来是否计划通过这一平台开展更多创新性活动?
熊峰:文化交流不是简单的“送”与“接”,而是不同文明在对话中相互滋养。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固守传统的纯度,而在于拥抱差异时那份从容的底气。
熊峰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内创作的书法作品“遣唐使”,体现中日文化交流往来源远流长。
汉字是古老的文明,而这个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这一代的年轻人是“文化混血儿”,他们具备多语言思维和异次元生存力;他们既喜爱传统,又有无可估量的创新力。他们会成为文化重组者,他们的创造力是打破文化壁垒的破冰船。
我不认为我能为年轻人设定什么模板,但也许能为他们搭设一个施展的舞台,为他们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现在已有中日两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年轻人都向我表达了强烈的好奇和交流愿望。但愿我有能力成为一个摆渡人,让汉字以及其他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联接世界,看古老智慧与年轻灵魂共舞,传统文化与全球文明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