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3/26 09:01:04
来源:江西日报

古村古建焕新韵

字体:

  小青瓦、马头墙,雕花门楼、绿树斜巷……在婺源县,古朴的徽派村落和建筑是当地最突出的文化名片,这里共有各级古村落101个、古建文物超过3810处。为了留住这份乡愁,近年来,婺源县积极推进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工作,在制度建设、资金保障、活化利用等方面探索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思口镇西冲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徽派建筑随处可见。然而在十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风貌。“村里的各种老建筑虽多,但大都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发生了坍塌,非常可惜。”村干部俞磊告诉记者,高昂的维修、建设成本曾是村民参与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最大障碍。

  “保护古村落古建筑,首先需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婺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级主任科员刘光耀介绍说,2012年,该县以县本级财政设立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对维修古建筑的村民给予补助。这一举措缓解了村民的资金压力,提高了他们参与保护的意愿,让一批古村落得以重现旧时风貌。

  在婺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在翻看一本厚厚的规划方案。“除了修缮资金,我们还在其他方面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提供专门指导。”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为确保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婺源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保护机制,在全县范围内摸底建档,实施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联审联批制度,要求建房修房前置审批,确保修旧如旧。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647幢传统建筑得到保护性修缮,相关经验做法被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在思口镇思溪村,村民何玫湘正带着一批广东游客游览当地古村落。“这两年,婺源县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何玫湘说道,“不少人看到了机遇,把自家老宅交给村里托管,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何玫湘提到的托管,是婺源县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为了让分散的古建筑得到集中利用,该县探索建立古建筑使用权转让机制,鼓励村民将闲置古建筑使用权转给集体经济组织,并由后者委托县文旅集团或其他社会资本进行统一开发、管理、运营,创办民宿、展馆、茶馆等。同时,当地还立足“全域皆景、村村是景、村景相融”的特色县情,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古村落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拓宽了村民收入来源,也推动了村级集体增收。据了解,婺源县目前已有234幢闲置古建筑的使用权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手中,下一步将启动招募认领工作。

  “古村落古建筑是婺源的原生态风貌,是我们血脉中的浓浓乡愁。未来,我们将持之以恒,继续做好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将这张古老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刘光耀说道。(记者 涂汉林)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