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赋能 农业发展向“新”提“质”
红谷滩区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近段时间以来,红谷滩区的广袤农田里热闹非凡。“铁牛”来回奔腾、无人机凌空播撒,新翻的农田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农户们借助先进的农业科技设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春耕备耕工作。科技焕新极大提高了红谷滩区农业生产效率,使农田变身“智慧工厂”、农民变身“科技达人”、农业园区变身“多功能空间”,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生产更高效
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飞防”技术以其高效、精准、环保的特点,正在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3月25日,在红谷滩区流湖镇楼下村的农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高效作业,随着无人机飞手发出指令,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先设定的航线匀速穿梭于田间,将除草药剂均匀地喷洒在田野里,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一块农田的除草剂喷洒工作。
近年来,红谷滩区大面积推广无人机植保,不仅能够精准控制药量和施肥量,还能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通过科技赋能,春耕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较于传统人工喷施农药的模式,无人机‘飞防’的优势更为明显。无人机配备先进的导航系统和智能喷洒技术,能够根据农田地形和作物需求精准控制药量,避免药物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南昌市贵洋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叶贵洋告诉记者,一台无人机飞防的工作效率相当于60个人工喷药,植保药效也提高30%。
“装备”更智慧
连日来,在流湖镇白岗村,种粮大户流转的1500多亩田地里,村民们全身心投入育秧工作,他们手持肥料袋,仔细均匀地播撒肥料。
而在一旁的稻田里,土地翻耕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翻耕机完成了初步作业,紧接着,旋耕机开始精细整地。机器所到之处,土壤变得更加细碎、平整,为后续插秧做好准备。
流湖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说:“今天播下的种子,4月20日左右就可以使用机插秧机子分插到400多亩大田里面。采用秧盘+机插的方式,可栽种两季水稻,既能节省机械运输成本,又能降低秧苗损失率。今年,流湖镇计划早稻种植面积4.8万亩,目前已育秧3万多亩。”
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助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今年红谷滩区在流湖镇已有的高标准农田基础上持续发力,投资200万元建设了一个智慧农业试验区。
据了解,智慧农业试验区主要建设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灌溉设施,包括了智能灌溉管网,智能一体化闸门,水肥一体设备等,实现农田智能灌溉,提升农田水肥的智能灌溉能力。其次是建设气象和病虫害监测预警设施,实时监测稻田的土壤墒情和环境,对气象灾害做到提前预警。最后是建立远程控制系统,加强了对智能灌溉设施和气象和病虫害监测预警设施的远程控制运营和管护。广大农民通过智能化设备就能精准掌握作物的生长状况,实现增产增收,这些科技成果已成为农民手中的 “致富法宝”。
今年,红谷滩区围绕农作物单产提升这一主线,创建大面积单产提升试验示范片8个,力争双季稻亩产1000公斤以上,全力促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产业更“融合”
春意盎然的农业园区里,市民游客提着果篮穿梭在温室大棚间,亲手采摘红润饱满的草莓和翠绿鲜嫩的水果黄瓜。这是南昌市绿恒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场景。
在政策扶持下,绿恒和公司通过“农业+旅游”双轮驱动,打造出集设施农业与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目前基地核心区已达300亩规模,其中高标准智能连栋大棚占比超四分之一,先进的温控系统和水肥一体设备为优质果蔬生产保驾护航。
“随着新建设的设施农业大棚即将投产,园区产能和接待能力将实现双提升。”该公司负责人钟晓峰介绍,园区已吸纳周边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参与果蔬种植、分拣包装和旅游接待等工作,人均年增收达1.5万元。
正在大棚内指导游客采摘的技术员王大姐告诉记者:“现在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有稳定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今年,绿恒和公司计划再扩建100亩产业园区。新规划区域将引入立体栽培、物联网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同时配套建设农耕体验区、亲子研学基地等文旅设施,着力构建“产加销游”全产业链,走出一条产业富民、农旅互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