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4月2日电 题:聚焦高质量发展|从“三变”来看江西“智水”实践
新华网 王晓震
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省,境内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汇流注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域占全省面积的10%,且多年平均降水量居全国第4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注定了江西与水为伴、与水搏斗的历史必然,也让这里在发展中学会理水、用水、兴水,不断做好“水”这篇大文章。
据水利部消息,今年我国已经提前入汛,又恰逢春耕时节,江西该如何保障春灌的同时做好防汛准备?与以往又有何不同?新华网聚焦高质量发展调研团队走进大型灌区、水利工程、涉水企业实地探访,发现这里在防汛抗旱、供水服务、河湖管理等重要领域充满了数字技术创新实践,不少应用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智慧”守护江湖安澜的同时,也为水利现代化转型提供重要参考样本。
从“看天吃饭”到“按需配水”
春灌对于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关乎全年的粮食收成。在江西南昌城郊的一处高标准农田,刚刚翻耕完的土壤松软。什么时候放水?放多少水?这些问题过去都是靠种田老把式的“估算”,现在则可以依靠科技“精打细算”。
在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工作人员依托数字孪生灌区平台,实时监测灌区范围内雨量、墒情等12类近千项传感设备指标变化情况,一旦超出预设值就会发出预警,还能遥感渠道农作物种类、面积,根据需水规律进行配水预测。农户可通过“赣抚平原灌区用水端”应用程序扫码申请用水。
数字灌区是江西省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一环,由江西省智慧水利建设项目法人——江西省水投江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建。该公司技术咨询中心石强介绍,该项目简单讲就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把现实中的物理灌区搬到计算机中来,动态绘制“田间需水地图”,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实现精准灌溉,在需要排涝的时候实行排涝。

赣抚平原数字孪生灌区平台。新华网 王晓震 摄
“该平台构建作物需水预报、智慧灌溉决策以及渠系配水模型,仅需5分钟就能算出未来10天作物的需水量,并生成3天灌溉配水方案。”该公司智慧运营调度中心负责人刘亮介绍,去年春灌期间,灌区引水总量下降28.4%,灌溉保障率达100%。
模型智慧帮助灌区配水更加精准的同时,江西省在系统末端也在持久发力。近年来,江西省坚持“灌区下延、高标上接、县级统筹”原则,全力推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攻坚行动,统筹各类资金15亿元,安排省级补助资金6亿元,全面解决5204处共263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企业科技攻关,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价值;政府统筹,让农户用水更方便……政企携手为粮食安全提供水利保障。江西省水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邹洪表示,作为江西省治水的重要力量,有责任在原创性研发与核心技术攻关上挑大梁,并创新政企合作新模式,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工程、水资源、水事务、水安全等领域和场景的融合应用,推动水利工作迈上新台阶。
从“供水服务”到“跨水而兴”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智能水表,用户用水数据实时上传智慧水务平台。”在鹰潭城区一小区,江西水务鹰潭供水集团网格供水志愿者薛丽红指着楼道里的水表说,智能水表无需连线,到期只需要更换电池就可以继续使用。“现在抄表不用人工了,全市智能水表普及率达到98.6%,不到20个人就能管理全市21.7万台水表。”
一块水表带来的改变,不只是方便供水管理,还衍生出“异常水量预警提醒”功能。该集团总经理彭灵有介绍,当智能水表检测到用水量异常波动,系统自动触发预警,通过短信、微信平台等向用户推送信息。该功能上线以来,共计成功推送信息25456条,为近1.2万户用户挽回约300万吨水的经济损失,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江西水务集团科技信息部负责人易振宇介绍,借助智能水表还可以精准分析居民用水状态,针对独居老人等银发群体,一旦发现用水异常,第一时间预警提醒并联动社区关注老人生活状态,依靠智慧水务平台还曾协助警方破案,也为财政、教育等部门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水务企业就是为城乡居民提供用水服务,但它其实也是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素。
“水被誉为工业的‘血液’,供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邹洪表示,江西水务是集团重要版块,服务全省2200余万人口,理应围绕产业需求大力推动水务变革,赋能全省经济发展。

江西水务调度中心。新华网发
实现多项供水核心传感器国产化替代、创新智能管网监测保障用水安全、推进全省水务一张图数字化服务、构建全链路数据治理体系和供水关键数据国密安全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在江西水务接连涌现。
在走访中发现,江西不仅在科技端持续发力提高供水效能,还有不少管理上的创新:坚持以“非垄断型思维”做供水,形成软件、硬件、服务等协同的智慧水务模式;创建让群众得实惠的城乡供水“乐平模式”;探索创新以农村供水富余人员承接乡村服务的“广昌模式”,聚焦供水兴水,这里以创新思维,让人们用水更放心,工业生产更有底气。
积极开发备用水源保障旱季用水;汛期集团所属各水厂供水不安全事件零发生;用户可以像查看天气一样搜索每天的水质情况、水价信息及供水设备的运行情况……邹洪表示,作为全省涉水链主企业,就是要危急时刻显担当、用户思维做供水,当好生产生活的“幕后英雄”,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水投力量。
从“人工演算”到“以数助防”
在峡江县境内,江西省大江大河治理的关键性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横卧于赣江之上,群山环抱,守护一方。在下游同江电排站,站长黄稳根针对近期极端天气情况,安排工作人员加密巡防,利用“蜂巢”系统实时监测内外河水位变化。
堤坝是防汛保安的第一道防线。每当遭遇大洪水,堤防长期高水位浸泡,容易出现管涌等险情,这历来是防汛抢险的重中之重。
“前两天无人机自动巡检过程中识别出外河堤坝六角护坡砖有冲毁情况,后台及时上传工单,通知责任人及时维护,消除风险隐患。”该站运维人员李昊打开峡江水利枢纽综合业务平台,可以看到巡查人员、时间、线路、险情,以及维修养护情况。
枕江抱河的江西,沐浴过风调雨顺,经历过大风大浪。1998年,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不同于以往的人急马嘶,而今紧张但有序,匆忙也从容。
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一条条水情、预报数据在数字大屏上不断刷新,数字孪生场景正同步模拟实体工程情况。上游水位多少米的时候库区堤防更安全?“现在经过平台反复预演,并根据实测情况校准,让预演越来越准确,心里更有底。”该局工程管理科科长万迪文说,数字孪生平台“四预”功能为防汛提升“慧算”能力。

图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新华网发
刘亮表示,过去的预报调度依赖多个系统并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结果演算,如今在数字孪生峡江系统中就能实现三天预见期洪水逐小时自动预报。在迎战“赣江2024年第2号洪水”过程中,该系统预报赣江洪峰流量误差仅为2%,洪峰出现时间偏差仅2小时,为吉安、南昌以及鄱阳湖流域防洪减轻了压力。
防汛功能基础上,数字孪生峡江在工程安全领域同样大有可为。“以前也通过传感器数据监测,但需要人工记录,连续性和实时性差,现在可以实时得到数据,并形成状态评估。”万迪文说,比如弧形钢闸门监测及健康评估系统,实现在线监测其结构应力、振动等参数,如同为每扇钢闸门安上了“听诊器”,还利用北斗三号高精度特点,实现大坝位移毫米级监测。
搭建全省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平台,守护10563座水库大坝安全;建成三峡集团水资源主题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数据持续便捷获取、处理、检索的能力;打造流域级全河网水情预报模型,已与水利部信息中心签约开展试点应用……邹洪介绍,江西以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为契机,大胆革新,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业务深度融合,正持续贡献解决水利行业难题的江西方案。
“堤坝隐患治理‘江西经验’获水利部高度肯定;‘智水’进程不断加快,数字孪生成果入选‘十大样板’。”江西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罗传彬介绍,在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江西水利连续6年获得优秀,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6项工作获水利部通报表扬,位列全国前三,江西水利高质量发展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