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04/03 14:41:19
来源:新华社

稳住“粮袋子” 鼓起“钱袋子”——“强村富民”的七琴实践

字体:

  春日暖阳,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农事起点——春耕备耕开始了,但江西新干县七琴镇龙文村村民曾志平,今年不再张罗“田事”了,而是忙着务工挣钱。

  “家里的5亩农田都流转给强村公司了,让我们从土地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在家门口打零工挣钱。”曾志平说,相比以前,他的年收入反而增加了两万多元。

  近日,江西新干县七琴镇有序推进春耕备耕工作。袁思东 摄

  曾志平口中的“强村公司”,是发轫于2023年11月的七琴镇琴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全镇1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成立,每个村以土地经营权、林地资源入股,“抱团”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强村”带动“民富”。

  “强村公司是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大集体企业,由村干部兼任经营和管理人员,每个村出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七琴镇强村公司负责人曾昱介绍,公司下设5个全资子公司,业务各有侧重:粮食公司负责土地流转、农技推广和农资销售,广告传媒公司负责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建筑工程公司承接全镇100万元限额以内的工程项目,等等。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七琴镇强村公司发展取得初步成效:2024年全镇实现粮食丰产丰收,公司创造利润180多万元,15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20万元,给当地群众增收500万元以上。

  在欠发达地区,七琴镇成立强村公司被视为敢为人先的改革探路之举,但实际也是“困”则思变的蹚水过河之路。

  七琴镇钱塘村雷竹种植基地。袁思东 摄

  七琴镇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这里不仅留不住青壮年劳动力——全镇户籍人口3.5万人,常住人口仅9000余人,而且土地、林地大多无人管理。“这使我们面临粮油生产压力大、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诸多困难。”七琴镇党委书记李波坦言,困境倒逼镇党委、政府想办法破瓶颈、找出路。

  农村最宝贵且稀缺的资源是土地,尤其是耕地。七琴镇党委、政府把土地要素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将农村土地进行规模化流转、整合,以集约化、市场化运营破解土地抛荒、农业生产萎缩等问题,同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目前,七琴镇强村公司已流转农民土地1.3万亩,仅此一项就为当地群众增收300多万元。“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平均每亩流转价格提高了近200元。”粮食公司负责人李海生说。

  土地一盘活,寸土可“生金”。走进七琴镇强村公司林权改革示范项目——水肥一体化及林下套种中药材基地,阳光下,红色的土壤热烈奔放,绿色的油茶树苗生机勃勃,10余名村民正在播种粉防己种子。

   3月下旬,村民在水肥一体化及林下套种中药材基地播种粉防己种子。袁思东 摄

  “我们从农户手中流转了200亩林地,借助中央财政油茶项目的东风,探索‘油茶+森林药材’复合种植模式,既解决了项目资金来源,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五年后还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林业公司负责人李好平说,项目每年可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务工增收30余万元。

  新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对于发展“强村公司”的创新实践,七琴镇一直在探索中完善、在发展中规范。比如群众和社会关切的资金流动、项目建设等,由镇纪委入驻进行监管,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入手监督,规避产生利益输送等问题;面对农村缺乏专业人才问题,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借“智”发展现代农业……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资源分散”到“生态共赢”,地处中部地区的七琴镇迈出了农村改革步伐的第一步,因地制宜探索山区农村发展新路子,稳住了“粮袋子”,鼓起了“钱袋子”。(袁思东)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亚芬】

新华社主办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0-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简介 | 公司官网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 京ICP证010042号

电话:0791-83985400 传真:0791-83985416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赣江中大道688号 邮编:330038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