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岁首,农为行先。为全力做好春耕生产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经验丰富的300名农技专家,组建12316专家服务团队,到田间地头“把脉支招”,指导农事生产,确保全年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农技专家们身着红马甲下乡来,把科技成果“种”到田间地头,为赣鄱大地增添春色。
“课堂”办到田埂间
日前,在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新宋村的现代化水稻生产育秧基地,穿着红马甲的隆升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鹏“尝了一次鲜”——通过“田间移动课堂”直播,向农户介绍自动化育秧技术。
“自动化育秧,快速、均匀、健壮、整齐。”彭鹏对着镜头说,以往在大田育秧,秧苗质量参差不齐,且容易遭受“倒春寒”影响,如今,从“看天育秧”到“车间育苗”,育秧效率是传统人工育秧的10倍。近5年,隆升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1000余户农户提供工厂化育秧与机插服务面积达10万亩。
农田里,不仅有来自身边的“田教授”,还有来自高校的专家。
在渝水区仙来办事处严家渡村的稻田里,不同型号的插秧机轮番上阵,吸引不少农户观摩。
“机械化插(抛)秧不仅能精准把控播种深度、行距、密度,还能提高播种效率。”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陈雄飞一边给农户介绍学校新研制的插秧机,一边向大家讲解机插注意事项。
“现在正是育秧播种的关键节点,专家们来得太及时了。”农户们纷纷围拢到专家身边,就关心的育秧、农机维护、大田直播等进行现场咨询。
农技推广有“新招儿”
开设短视频账号,拍摄制作的15条短视频累计点击量超70万次;开展技术指导100余人次……今年开春以来,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孙明珠就格外忙碌,她的农民粉丝越来越多,同事们都叫她“网红达人”。
“农技推广工作的目标是帮农民解决问题,助力农业增产增收。”孙明珠说,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短缺的问题,而借助短视频开展技术指导,让先进农业技术普及得更快、更广,是她想到的“新招儿”。
“农业发展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技传播也要搭上新媒体技术的快车。”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智慧农业与农业外经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我省为农服务综合平台,12316贴合新农人的收听收看习惯,从一条热线,逐步拓展到现在集网络咨询、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有效扩大服务传播半径。
据介绍,现在12316服务平台正依托省农业农村厅打造的“云上赣农”信息化平台,通过智能语音导航,构建实时交互的智能客服体系,打造“江小农”人工智能机器人,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
“碰到疑难杂症,有时打一个视频电话,或在直播中留言就能解决,感觉农技专家就在我们身边。”今年2月,渝水区种植大户廖永兵田间的油菜因干旱发生叶片卷曲,通过12316服务平台和孙明珠成功连线,在她的技术指导下,问题得到了快速解决。
各显身手为乡村振兴赋能
水产专家李小勇团队研发的“绿色高效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与黑斑蛙养殖相结合,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经济作物专家江新凤累计为2000余亩受损茶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余万元……一批批农技专家下沉一线,聚焦解决农业生产中“育、耕、种、管、收”等各环节关键技术与疑难问题,在“优品种、提单产、增效益”上发力,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贴心服务,还延伸到农业生产之外的更多领域。
“买农资时,一定要看包装上有没有生产许可证标志”“挑选肥料,要注意‘两比、两看、两留’”……前不久,全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永修县举办,农技专家现场为农民讲解农资、农机知识。为了让专业知识“活”起来,专家们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海报上,以图形对比形式,让优劣农资差别一目了然;在农业执法案例展示区域,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宣传手册也用顺口溜总结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知识要点,让老乡们看得懂、记得住。
农技专家们走进田野,走近农民,科技赋农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为乡村振兴创造新的发展机遇。(记者 李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