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4/10 09:05:07
来源:鹰潭市住建局

江西鹰潭:推进东湖清淤补水 重塑城市“生态绿心”

字体:

  近日,江西省鹰潭市东湖清淤补水工程进入关键阶段。作为城市内涝调蓄的重要水体,东湖因长期污染和淤积问题,水质一度劣化至劣Ⅴ类。面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鹰潭市委、市政府以“科学治理、精准施策”为核心理念,创新采用“外科手术+内科调理+基因改造”的系统治理模式,为市民重塑一片水清岸绿的“生态绿心”。

  直面顽疾:东湖治理迫在眉睫

  东湖位于鹰潭市中心城区,总面积13.2万平方米,汇水面积2.21平方公里,是城市内涝调蓄的重要屏障。然而,由于周边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底泥淤积严重等问题,湖水自净能力持续下降,水质呈现劣Ⅴ类。尽管2019年曾实施过雨污分流改造及水环境提升工程,但因前期排查不彻底、部分老旧小区管网未纳入改造范围,治理效果未能持久。加之多年未清淤,底泥富营养化问题加剧,蓝藻频发,东湖逐渐成为困扰市民的“生态痛点”。

  2024年5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再次指出“东湖西岸水质仍为劣Ⅴ类”问题,鹰潭市迅速响应,将东湖治理列为“一号工程”,提出“科学治水、系统治水、长效治水”的治理纲领,向顽疾发起总攻。

  科学施策:从“精准把脉”到“对症下药”

  多轮比选,敲定系统化方案。在总结2019年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鹰潭市邀请国内知名水环境专家团队实地调研,对清淤、补水、截污等技术方案进行多轮论证。经科学比选,最终确定“清淤扩容+生态补水+源头截污”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方案:清除沉积多年的污染底泥,重塑湖盆形态,提升调蓄能力;引入信江活水,构建水体循环系统;根治雨污混流问题,切断污染输入。

  精准溯源,建立“污染地图”。为彻底摸清污染源头,鹰潭市住建局招聘专业排查团队,对东湖流域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排水管网展开“地毯式”排查。历时3个月,累计发现管网错接、混接等问题1.3万余处,形成翔实的问题台账,并绘制出污染源分布图,为后续治理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高位推动:以“硬举措”啃“硬骨头”

  目标倒逼,挂图作战。分两步对东湖开展系统整治。第一步,到2025年5月完成清淤补水工程,消除富营养化底泥,构建补水活水系统,水质达到Ⅴ类标准;第二步,到2027年6月,完成东湖片区管网改造,实现全雨污分流,减少污水入湖量,力争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流程优化,跑出“鹰潭速度”。为抢抓治理窗口期,鹰潭市跑出“加速度”。鹰潭市住建局成立东湖工作专班,倒排时间表,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月考核”;环保、水利、行政审批等部门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将立项、环评、施工许可等流程压缩至2个月,较常规周期缩短60%;分管市领导每周现场督导,协调解决施工难题。

  严格监管,确保质量成效。从项目设计开始,鹰潭市住建局以“铁心硬手”实施质量监管,对施工图纸进行了多次复核审查,施工期间,对清淤、补水、截污等关键环节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定期开展质量检测,确保工程达到设计标准。

  精细施工:科技赋能守护生态底线

  “外科手术”精准除病灶。东湖清淤采用“分区块差异化清淤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划定作业范围,精准清除污染底泥7.3万立方米。施工中,挖机配备环保抓斗,减少扰动;运输车辆安装防漏装置,避免二次污染。同步实施的“湖盆整形”工程,将湖底坡度按水动力模型重新调整,增强水动力。

  “内科调理”激活水体自净力。东湖补水系统配合智能阀门动态调节流量,形成“活水绕湖”的循环格局。并通过适量的水生植物种植,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强化水体自净能力。

  “基因改造”筑牢长效防线。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周边66个排水单元实施管网整治,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混接问题;落实监测长效机制,不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动态分析氨氮、总磷等指标,提前预判水质风险。

  生态焕新:从“城市伤疤”到“绿色客厅”

  目前,东湖清淤工程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中,补水系统管线铺设基本完成,生态修复工程进入水生植物种植阶段。站在湖岸边,施工车辆来回穿梭,补水管线蜿蜒伸展,展现出一片繁忙景象。附近居民李女士感慨:“现在每天都能看到工人们在忙碌,期待东湖早日恢复‘水清鱼跃’的景观。”

  根据规划,治理后的东湖将形成“一环(环湖绿道)、两带(滨水景观带、生态湿地带)、多节点(亲水平台、休闲广场)”的生态格局,与信江新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联动,成为鹰潭“山水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东湖治理是鹰潭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长效管控,这座一度被污染困扰的城市内湖正迎来新生。未来,随着“生态绿心”的全面复苏,东湖不仅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更将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鹰潭样本”。(郑炜)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