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光好,农业生产正当时。放眼赣鄱大地,广大“新农人”正在抢抓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项农事活动,为全年农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新农人”在忙,“金融人”也在忙。往年这个季节,是“新农人”最需要生产周转资金的季节,也是“金融人”和“新农人”走得最近的季节。然而当下,对于江西农担公司而言,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少“新农人”选择“逆行”,在这个特殊的季节,在春耕备耕最为忙碌的时候,选择从江西农担公司这所担保“学校”毕业。
助力农机生产销售企业“毕业”
新余市依道农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道农机公司”)从事稻谷脱粒机等小型农机生产销售,产品主要销往云贵川等省份。2019年,因扩大生产规模,依道农机公司首次向江西农担公司提出担保申请。49万元资金的成功注入,为其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业务量持续增长,依道农机公司于2022年新建了厂房,进一步扩大产能,流动资金缺口凸显。江西农担公司渝水区办事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主动对接,联合合作银行优化担保方案,将担保额度提升至300万元,有效缓解其规模化发展的资金难题。
“农担的支持不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对企业成长的信任。”企业负责人简文斌表示,担保资金的持续注入,帮助企业完成设备升级、工艺优化,年产能提升40%,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担保期间,渝水区办事处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协助依道农机公司解决资金周转难题,推动其从“依赖担保”向“信用自立”转型。在江西农担公司连续多年担保支持下,依道农机公司逐步扩大规模,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实现“自主造血”。目前,企业资金流动性显著改善,已具备独立融资能力,从江西农担公司顺利“毕业”,标志着银担企合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依道农机公司的成功“毕业”,不仅彰显了农担政策“支农支小”的导向作用,更印证了金融支持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扶上马、送一程。省农担公司坚持聚焦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等领域,充分发挥政银担协同作用,助力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小苗”成长为“大树”。
助力农资销售企业“毕业”
抚州市临川区农户何影峰从事种子、农药经销行业有17个年头了,2022年,因部分款项回收困难,导致资金周转紧张。2023年,在了解了江西农担公司的担保政策后,何影峰立即通过银行提交了担保申请。经过现场走访调研,江西农担公司临川区办事处工作人员从多方面核实了生产经营、征信及抵押物等相关信息。在确认其符合担保条件后,江西农担公司为何影峰办理了一笔249万元的抵押贷款担保,担保期限3年,从而解决了他的资金周转难题。2024年,为积极响应江西农担公司的减额续贷政策,何影峰同意将担保金额降至230万元。
2025年2月,何影峰找到办事处工作人员,首先对江西农担公司一直以来给予的担保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告知他经营的公司已步入正轨,目前资金周转正常。考虑到何影峰资金需求量不大,为让有限的担保资源助力更多需要担保支持的农户,经过友好协商,何影峰提前1年还清贷款并解除抵押登记,顺利“毕业”。
助力鳗鱼养殖企业“毕业”
上饶市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武夷山脉北麓,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与生态优势,与福建省紧密联动,形成了“铅山养殖—福建加工—出口海外”的鳗鱼产业链。
2020年,出口订单骤减、物流成本飙升,企业库存积压严重,让这一产业遭遇重创,资金链几近断裂。铅山县武夷山养鳗场(以下简称“养鳗场”)负责人韩海霞回忆道:“原本销往福建的活鳗价格暴跌30%,连饲料款都难以支付。”
在了解其困境后,江西农担公司铅山县办事处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前往养鳗场现场核实生产经营情况。在确认其符合担保条件后,江西农担公司为其提供了一笔190万元的贷款担保,并量身定制了“分期递减、灵活还款”方案。这笔资金被用于升级循环水养殖系统和采购优质鳗苗,助力企业技术升级,降本增效,为后续复苏奠定基础。
在江西农担公司的担保支持下,养鳗场逐步恢复了元气并积极拓展内销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冷链直供等方式,产品成功打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高端餐饮市场。同时,严格遵循“逐年递减”计划,2023年担保金额降至125万元,2024年降至90万元。至2025年3月,凭借稳定的现金流和持续盈利,最终实现“零风险”退出,完成了从政策扶持到自主发展的华丽转身,书写了逆势成长的亮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