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修94.4%永久基本农田完成改造
高标准农田赋能现代农业
季春时节的永修县云山集团东新农场,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往来穿梭,精准施撒肥料。种粮大户丁祖庆轻点手机屏幕,田间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情况尽在掌握。“我这600亩水稻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今年一季稻亩产突破1200公斤不成问题。”丁祖庆信心满满地说道。
这份底气的背后,是永修县十余年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丰硕成果。2011年以来,该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万亩,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94.4%。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永修县打破农田“碎片化”困局,构建规模化格局。针对传统农田建设“多头管理”的问题,该县创新“123N”管理模式,即成立县级统筹指挥部,建立县乡两级法人制度,划分三大建设片区,组建百人专业团队,将分散的农田整合为规模化的“大棋盘”。目前,该县高标准农田平均地块面积达5.6亩,机械化作业效率显著提升,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首批高标准农田遥感监测试点。
为避免“重建轻管”问题,永修县建立了覆盖全县的数字化系统,整合了近600台套物联网设备、287名专职管护人员,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同时,在管护制度上大胆创新,将建后管护纳入乡镇绩效考核,创新“三金合一”资金保障机制,即财政每亩配套30元管护经费,农业水价改革结余资金反哺30%,土地流转收益提取1%。
为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永修打破“单一产出”局限,释放“乘数效应”。积极发展“稻虾共作”等种植养殖模式,目前,该县“稻虾共作”面积近30万亩,相关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此外,建立“建设—流转—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高标准农田流转率达98%,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农田经济效益的多重提升。
近日,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永修县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省级绩效评价中获评全省优秀等次,这是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成效体现。以此为新起点,永修县正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转型升级,着力探索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发展路径,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业态丰富、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记者周亚婧 通讯员郑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