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4月21日电(记者熊家林、余刚)翻耕、碎土、切根……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埠头乡,41岁的农户刘延州驾驶着一台绿色的纯电新能源微耕机,在山间耕地里来回穿梭,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3亩田的翻耕整理作业。
“从耕牛到柴油旋耕机,再到新能源旋耕机,如今在山区种田更方便了。”刘延州说,他种了420多亩粮田,其中50多亩分布山间,大大小小有上百块,最小的不到0.1亩。为把农机运进山田作业,往年他要把体积较大的传统旋耕机拆成几部分装车,拖上山再组装起来作业。而新能源微耕机更轻、更小巧,便于山区农民春耕作业。
更低的使用成本是新能源农机“圈粉”刘延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给记者算了笔细账,同样翻耕一亩地,传统的柴油旋耕机要花二十多元油钱,而新能源微耕机只消耗一块多钱电费。“我每年翻耕50多亩山田能省千余元,用这‘零碳铁牛’划得来!”
兴国县是赣南地区典型的山区县,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不少农田坡度大、面积小,不适合大中型农机耕作。为此,兴国县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推广更适合丘陵山区农田耕作的智能化农机。据统计,今年,兴国全县共组织了4.7万台农机参与春耕生产,其中微耕机2.6万台。
不仅如此,有的村里还建起了“共享农机换电站”。在兴国县长冈乡石燕村的农机换电站,59岁的村民马德谋用手机扫码后,像租共享单车一样,租了台新能源共享农机,用于春耕作业。
“我种植面积不大,农机使用频率低,买台农机用小半年、歇大半年。如今租台新能源农机一天只要30元,十分方便。”马德谋说,农机换电站内还配有智能电池柜、语音讲解区等,不仅能租赁新能源农机、提供换电服务,还能扫码“点单”聘请农机手帮忙提供翻耕等服务。

近年来,江西用科技赋能春耕,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马德谋说,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他期待未来能研发出更多适合复杂地形作业的农机,让农民种田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