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4/22 16:13:21
来源:赣州经开区

刘忠兰:半世纪守护 用生命兑现一句承诺

字体:

  7点,晨光温柔地抚摸着窗台,将斑驳的光影投射在木地板上,73岁的刘忠兰正用木梳为101岁的母亲朱茂者梳理银发。老人发丝如雪,却在女儿手中被服帖地挽成整齐的发髻。“妈,今天咱们吃您最爱的腊鸭腿。”刘忠兰凑在母亲耳边轻声说完,转身去厨房准备早餐。

  朱茂者是赣州经开区三江镇新红村人,这样温暖的清晨,在这个百岁老人家中,已经重复了整整49年。

  刘忠兰给母亲喂食艾米果。

  1976年的病房记忆,至今仍烙在刘忠兰心上。24岁的她攥着哥哥逐渐冰凉的手,许下“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有妈妈一口”的誓言。彼时谁都不曾想到,这句临终托付会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生命守护——当年病榻前痛哭的姑娘已成古稀老人,而那个失去独子的母亲,却在女儿的臂弯里走进了期颐之年。

  “我出生才几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知道哥哥最放不下的就是妈妈。”回忆往事,刘忠兰的眼眶依然湿润。处理完哥哥的后事,看着整日以泪洗面的母亲,年轻的刘忠兰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推迟婚期,专心陪伴母亲走出丧子之痛。

  1979年,28岁的刘忠兰终于谈婚论嫁。“当时我结婚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得离家近,我要照顾母亲。”最终,她选择嫁到邻村。在随后的16年里,刘忠兰夫妇不管刮风下雨,隔三岔五就一起回娘家陪伴母亲。

  1995年,71岁的朱茂者身体大不如前。当时在荡坪钨矿工作的刘忠兰想接母亲同住,却遭到朱茂者拒绝。“妈怕给我们添负担。”于是,她和丈夫想出一个“妙计”——以“矿区游”的名义,把母亲“骗”到了钨矿,这一住就是10年。其间,夫妻俩对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一家人其乐融融,直到2005年丈夫退休,全家才搬回南康城区居住。

  2009年,命运再次考验这个家庭。刘忠兰丈夫生病,花费不少医药费,加之子女们相继结婚生育,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朱茂者主动提出要去敬老院。“我听她这么说心里特别难受,她还开导我说敬老院条件很好,还有很多老人,有伴。”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刘忠兰只能暂时随了母亲的想法。

  在敬老院居住期间,刘忠兰每隔一段时间就将炒好的菜、买好的营养品送去,让母亲尝尝家的味道,陪母亲聊天谈心。2010年5月,刘忠兰丈夫病逝,接母亲回家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我知道妈是心疼我,但每次去看她,都觉得她在等我接她回家。”2011年,刘忠兰终于将母亲接回身边,从此再未分离。

  刘忠兰和母亲讲述着照片的难忘时刻。

  多年来,朱茂者也深知女儿的不易,体谅女儿的付出。“有次我感冒了不舒服,妈为了让我多休息一会,晚上起夜时没站稳,不小心摔了一跤,她扶着床沿自己爬了起来,忍到天亮才告诉我。”从那以后,刘忠兰再也没关过卧室门。

  “49年了,我都习惯了浅睡眠。”刘忠兰笑着说。现在,她练就了“特异功能”:母亲翻个身,她就能醒来;老人一声轻咳,她就知道是渴了还是冷了。这种默契,是岁月打磨出的珍贵馈赠。

  翻看刘忠兰珍藏的相册,从泛黄的黑白照片到鲜艳的彩色合影,记录着这个家庭半个世纪的点点滴滴。有朱茂者百岁寿辰时四世同堂的全家福,有刘忠兰带着母亲在公园赏花的温馨瞬间,还有重孙辈给老人喂水果的动人画面。

  “他们每次吃饭,第一口都是给外婆。”刘忠兰骄傲地说。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孝道已经成为这个家族的血脉传承。孩子们不仅继承了照顾外婆的责任,更将这种美德传递给下一代。9岁的外孙女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把最好的点心留给“太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刘忠兰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孝”的真谛,她的故事也在当地口口相传,成为教化乡里的活教材。而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兑现了49年前许下的承诺:“哥,我会照顾好妈妈。”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