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匠心领航”志愿服务队深入上饶市横峰县龙门畈乡洋叶村,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以中华农耕文化为主线,以“红色基因铸魂+科技助农赋能+产业振兴探路”三维联动模式,在红土地上探寻乡村振兴密码,用青春力量书写“知农、爱农、兴农”的实践答卷。
以“农耕脉络”为经:在红色热土上读懂“土地的史诗”
“匠心领航”志愿服务队首站走进洋叶村,在村委会议室聆听老党员讲党课,在田野里感受乡村蝶变,革命岁月的滚烫记忆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此交织。自2021年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这支以“党建引领+精准帮扶”为双轮驱动的队伍,用脚步丈量民情:逐户走访定制帮扶方案、推动葛根种植等产业落地、协调资金修通村路、建设“童心港湾”守护儿童成长。如今的洋叶村,村道整洁、危房焕新白墙黛瓦、路灯亮夜,村民腰包渐鼓、笑容更甜,真正兑现“驻村驻心、帮困帮富”承诺。
从老党员的革命故事到帮扶现场的亲眼见证,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红色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实干帮扶诠释担当作为,唯有信仰融入行动,乡村振兴画卷方能越绘越美。队员们还走进田间沉浸式体验农耕:学黄桃疏果套袋、记录葡萄园“水肥一体化”滴灌数据、跟老农学插秧“三插三不插”技巧。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赋能,方能为农耕注入新活力。

以“科技赋能”为纬:用青春智慧激活“古老的智慧”
在龙门畈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实践队的一场“科技农耕课”吸引了众多村民。队员们用学校带来的3D打印机,现场制作葛根模型——这种在赣东北常见的药用植物,既是传统农耕的“宝贝”,也是现代产业的“潜力股”。“大家看,这个模型里藏着葛根的生长周期数据,通过手机扫描还能看到它在不同气候下的生长情况。”队员朱井萍介绍道。
队员们还用LED灯模拟“劳作之光”,孩子们转动“虚拟秧苗”装置,可以从屏幕里看到秧苗从插秧到抽穗的全过程;在“光伏小灯”手工课上,孩子们用废旧零件组装小台灯。当灯光亮起时,他们兴奋地喊:“这是我们自己做的‘太阳灯’!”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与观察体验中,既感受到了现代制造技术的魅力,又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劳动创造美”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让科技助农的原理变得生动可感。
以“产业振兴”为果:让传统农耕长出“现代翅膀”
实践队还走进葛佬公司生产线,看机械臂精准分拣葛根,听技术员讲解“生态修复+立体农业”模式——曾经受损的赭亭山梯田,如今通过修复植被,重新层叠如画。实践队队员们在现代化生产线旁开展《一根葛藤的乡村振兴之路:从生态修复到人民至上的价值密码》“大思政课”现场教学。大家感叹道:“期望未来我们也能将3D打印的葛根模型引入葛文化馆,打造‘农耕文化数字展厅’,建立‘大学生农耕实践基地’,让课堂与田间‘双向奔赴’”。

返程的大巴上,队员们望着渐远的洋叶村,裤脚的泥点、掌心的茧子、笔记本上的记录,都成了此次实践活动的生动注脚。“原来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一锄头一锄头的坚守,是一粒种子一棵苗的希望。”队长王付蝶在总结中写道,“我们会把这份‘农耕情’带回校园,让更多同学看见——红土地上的青春,正扎根在泥土里,生长向未来。”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大思政课”的生动课堂,更是江西高校学子践行“文化赣鄱行”的青春宣言。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所说:“中华农耕文化是刻在我们血脉里的基因,青年一代既要读懂‘土’的厚重,更要写好‘新’的篇章。当青春与农耕相遇,振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