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晚,江西宁都县梅江街道中山北路社区文明实践广场,锣鼓铿锵,曲调悠扬。以“中国好人”崔月女、张流民夫妇的感人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宁都采茶戏《好人之诺》正精彩上演。平常仅能吸引一二百观众的场地,此刻被上千名群众围得水泄不通。两小时的演出无人离席,90%以上的观众坚持到最后,雷鸣般的掌声在夜空久久回荡,这是宁都县“老戏新唱”改革交出的鲜活答卷。

守正:深植传统沃土护根基
面对传统文化传承断层、创新乏力、传播受限等困境,宁都选择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破题,用戏曲、快板、道情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宁都是原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巩固后方。爆发了名垂青史的“宁都起义”,走出了“铁流后卫”红五军团,成立了“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少共国际师,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及通讯队。如何让这些尘封的红色故事“活”起来?宁都选择用传统文化叩开时光之门,创排了《宁都起义》《授旗前夕》《送盐》等一系列现代采茶戏,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焕新:老曲调里飞出时代新声
“看了新改编的采茶戏《卖女》,才明白感情不能靠金钱来衡量。”宁都县翠微街道城北社区居民曾慧娟道出共鸣。
宁都通过“老戏新唱”改革,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通过改编经典剧目唱词、增设生活化情节,融入“婚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理念,以身边事倡树新风。

为赋予“老戏”新内涵,做到“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根中有魂”,宁都县围绕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聚焦宁都在推动改革发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成效,创排、表演《二十大精神指航向》《文旅融合大发展》《宁都精神代代传》《乡村振兴新篇章》等作品,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创作,让传统文化成为记录时代的“活史书”。
当戏台变身“道德讲堂”,唱词化作“文明公约”,传统文化正润物无声滋养城乡新风。“老戏新唱”改革以来,全县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大幅度减少,180余个“宁都好人”“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脱颖而出,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破圈:从祠堂戏台走向世界舞台
日前,宁都县卫东文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抖音直播间上演宁都采茶戏《金明国舅》,单场点赞量突破10万+。这个曾经“走村串户”的老剧团,在抖音直播间迎来“第二春”。完成公司化改制的这支老队伍,今年上半年营收突破200万元,演出场次激增5倍,青年演员占比跃升至75%。暑假期间,宁都三中的暑期托管“戏曲班”也异常火爆,学校精心设计课程,通过假期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戏曲的基础知识、表演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线上直播矩阵打破时空界限,线下“戏曲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土壤。在宁都,立体传播生态成为传统艺术涅槃重生的新路。
更令人振奋的是文化“出海”的突破。当宁都采茶戏、宁都道情亮相由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马德里自治区政府、马德里市政府主办的“欢乐春节·中国庙会”;当宁都教师江宁坪创作的诗歌《废墟里长出一朵花》登上德国柏林地铁,无数海外观众见证了宁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年以来,宁都县已累计开展“老戏新唱”活动120余场,惠及群众20万余人次,有效解决文明新风“弘扬难”的问题。
育苗:让文化星火永续燎原
在宁都县今年的“六一”晚会上,宁都三幼的68名萌娃肩扛迷你版桥帮灯,演绎非遗民俗,现场掌声阵阵。宁都积极探索“老戏新唱”校园传承路径,深入挖掘学校在传承“老戏”实现“新唱”方面的潜力,科学制定校园传承计划,在符合条件的试点学校开设兴趣班、选修班,培养优秀传统文化“小小接班人”。目前,全县共有9所学校(幼儿园)开设“非遗课堂”,5个学校编写了中小学(幼儿园)非遗校本课程,传承的种子在宁都遍地播撒。

今年51岁的“宁都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春能,他的“徒弟”既有十七八岁的职校生,也有五六岁的萌娃。“过去怕手艺失传,现在愁教不过来!”他展示着“徒弟”们的成果:宁都第四幼儿园孩子制作的“宁都三杯鸡”、职校学生烹饪的“宁都大块鱼”,道道色香味俱全。在宁都,“传帮带”已成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从乡村戏台到世界舞台,从老艺人到小幼童,宁都用“保护-创新-传播-传承”的闭环模式,书写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破茧成蝶的生动篇章。当悠扬采茶调飘过翠微峰峦,宁都用实践证明,只要根植沃土、拥抱时代,传统文化在今天定将绽放璀璨光华。(廖鸿鹏 肖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