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7/27 18:59:21
来源:“微美新广信”app

江西上饶广信区:明代石刻锁定千年身份 黄沙渠申遗添“硬核”底气

字体:

  仲夏时节,江西上饶广信区黄沙岭乡一座十五丈的高山上,蜿蜒如龙的渠水从渠源流淌而下,不仅为两岸村民送去清甜甘露,更滋养着万亩桑田,让庄稼果蔬年年丰茂。近日,由水利部、江西水利电力大学、上饶师范学院的专家组成考察团,赴广信区黄沙岭乡考察调研这一千年黄沙渠灌溉工程遗产。专家们沿着渠岸深入走访,围绕广信黄沙渠的历史沿革、工程技术、遗产考证、功能定位及科学价值等核心议题,展开实地勘察与深度研讨,为其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注入强劲“底气”。

  

  考察中,水利局干部向专家们介绍黄沙渠灌溉体系。

  “渠源有明确考证吗?”“黄沙渠有哪几种灌溉模式?”考察中,专家们不时提问,广信区水利局干部祝湛庆全程陪同解说:“黄沙渠是一套自成体系的自流灌溉系统,由输水、蓄水、分水、灌排渠系及防洪配套设施组成,从唐代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灌溉功能。”专家们对黄沙岭乡党委政府在遗产保护、水源管理上的扎实举措给予肯定,并就灌溉技术史、水利史与中华文明史等展开热烈交流。

  行至渠源处,一座横跨渠水的“黄沙渠桥”引起专家们关注。这座古桥是黄沙古道的必经之地,桥拱侧面石上镌刻着“黄沙渠桥 明英宗正统甲子”,印证其建于公元1444年,成为黄沙渠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也见证了渠与道相生相伴的千年岁月。

  专家们走村串巷、踏渠溯源,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水利灌溉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根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更是一部“流动的历史”。黄沙渠不仅完整保留了唐代始建、两宋发展、明清完善的工程肌理,更以“自流灌溉”“灌排结合”的智慧,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卓越成就。渠水与古村落、古道、宗祠相映成趣,既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美学价值,更完美诠释了“山水林田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智慧。

  

  北京专家倾听工作人员对黄沙渠灌溉体系图背景介绍。

  据考证,黄沙渠源自黄沙岭山脉,流经大屋村、麻墩村、黄沙村、溪源村4个行政村后汇入泸溪河,全长8.86公里,至今灌溉农田1万余亩,惠及1.5万余名群众。800年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的田园丰收景象,正是这条水渠滋养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乾隆《上饶县志》更明确记载其“始建不晚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仍保存完整、功能如初。如今,广信区以“修旧如旧”守护渠岸历史肌理,用“创古为新”激活文化基因,让千年渠水在生态保护中焕发新生。

  此次专家考察不仅系统梳理了黄沙渠的工程技术、历史脉络与科学价值,更为其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夯实了基础。这条穿越千年的“活渠”,正成为讲述中国水利故事、展现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在新时代继续流淌出润田惠民的新乐章。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