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鄱阳湖畔的九江市濂溪区新港镇官洲村,一种承载着鄱阳湖千年渔耕记忆的古老木船——巴斗船,正由一位八旬老人倾力守护。近日,江西职业技术大学“青雅财小金”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官洲村,探访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斗船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礼友。
从湖上木舟到远洋巨轮,匠心如初
年过八旬的陈礼友精神矍铄,他的一生都与“船”紧密相连。
青年时,他是乡间巧匠,斧凿之间,一根根老杉木神奇地变身为能在鄱阳湖风浪中稳行的巴斗船。这种船型独特、平底宽舱的木船,是湖区渔民生产生活的“老伙伴”,其制作技艺凝结着世代匠人对木材特性、水流规律的深刻理解。中年,他怀揣技艺走向更广阔的海洋,在福建沿海船厂担任船舶设计师,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钢船制造。如今,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技艺消亡的忧思,将全部心力倾注于巴斗船技艺的抢救与传承。
列入市级非遗,迈向保护传承新起点
“不能让祖宗的手艺在我们这代断了根!”陈礼友的话掷地有声。为了让巴斗船走出濒危困境,他踏上了申遗之路。为拍摄高质量申报宣传片,他自掏腰包3万余元;伏案疾书,将毕生积累的选材、放样、打麻、桐油防腐等核心技艺流程,系统整理成书稿,目前正为出版四处奔走。从船体结构的精确数据,到每一道工序的口诀心法,字字句句皆是心血。在陈老的不懈努力下,巴斗船制作技艺于2024年成功列入九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全力冲刺省级非遗认定。这条路,他走得无比坚定。
面对实践团成员,陈老展示了珍藏的工具和半成品船模,眼中闪烁着光芒,却也难掩忧虑:“最大的难题,是没人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苦功夫’了。”制作一艘巴斗船,需精熟木工、捻缝等多门手艺,周期长、收益慢,在现代化船舶冲击下,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年轻人望而却步。
守护“活化石”,连接过去与未来
巴斗船,不仅是水上交通工具,更是鄱阳湖地区渔耕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的地域历史与生态智慧。陈礼友老人的坚守,为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的存续点亮了一盏灯。他的申遗之路,正是为了给后人留下可循的“技艺密码”。
“青雅财小金”团队此行,不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这份珍贵的非遗记忆,更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辛作林 谷雨萌 张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