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9/17 16:08:56
来源:江西省委宣传部

小村里的“文化经”

字体:

  近日,庐山市温泉镇通书院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个坐落在庐山南麓,承载着陶渊明祖居传说与周敦颐理学遗风的古村究竟藏着怎样的“文化经”,能将千年文脉化作可触可感的发展活力,在田野间书写出乡村振兴的诗意答卷?

  文化住进“新房”

  走进村史馆,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烈士证书、锃亮的革命勋章,静静诉说着通书院的悠长岁月。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是东晋陶渊明祖居所在地,后人为纪念陶渊明在此处修建故居、学堂、石刻等建筑群落,取“通今博古”之意,又传北宋周敦颐曾隐居庐山,在此刊印《周子通书》。

  曾几何时,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仅存的一座清朝老宅因年久失修亟须修缮,村落的记忆也散落在村民家的旧木箱中。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眼中,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刷墙铺路。见证着村庄的蜕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星滚深有感触,“一个村庄如果丢了记忆,再多再漂亮的房子也失了灵魂。”

  于是一场“敲家门、收旧物、讲故事”的“寻根行动”拉开序幕。这场“打捞”村史的征程不是“干部下任务”,而是“村民齐参与”,从动员到布展,每一步都带着烟火气。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乡愁的眷恋,这些散落的记忆“碎片”最终得以在“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历史记忆馆”的阵地矩阵中安了家。村“两委”联合驻村工作队将党群服务中心、历史建筑、杏林驿站等空间统筹升级,构建“1个中心+N个站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矩阵,串联起15分钟“党群服务+文明实践”活动圈。村史馆中,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与当代劳模的奋斗足迹交相辉映;历史记忆馆里,老犁耙、竹编斗笠、煤油灯串起农耕记忆。

  群众站上“C位”

  “文化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只有让村民成为文化的讲述者、创造者,乡村才能真正活起来。”江西省委宣传部驻村第一书记汪强的这句话,道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真谛。在通书院村,一系列以村民为中心的活动,让村民从“旁观者”变身“主角”,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文化的力量。

  “以前村里办晚会,都是请剧团唱大戏,台下观众比演员还少。”村文明实践员晏小梅回忆起2023年底那场“村民自己的晚会”时,仍记忆犹新。消息刚传开时,村民们既兴奋又犯难,但没想到,征集通知刚发出两天,就已经收到了十余个节目报名。为了筹备演出,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铆足了劲。

  文化不是“干部搭台、群众看戏”,而是“百姓登台,男女老少齐开腔”。三年来,村里的群众演出越办越热闹,村民已然成为舞台的主角。不仅如此,村里还拍起了短视频,劳动模范、参战老兵、就业先锋等身边榜样的故事被搬上竖屏,让村民过足了“主角瘾”。在众人齐心打磨下,饱含乡音乡韵的原创村歌《春居通书院》应运而生,成了村里新的“文化名片”。

  产业披上“文化衫”

  文化不是用来“装点门面”,而是要融入血脉、连接人心、赋能发展。在通书院村的灵芝产业园里,不少游客聚在一起,观看灵芝盆景的制作过程。只见负责人小心翼翼地把灵芝菌盖粘在艺术盆里,配上苔藓和小石子,不到半小时,一盆“仙气十足”的灵芝盆景就制作完成。“原以为灵芝就是药材,没想到还能做成这么美的工艺品。”在场的游客无不举起手机拍照,不少游客更是直接当场下单购买。

  走进通书院村“宿写南山·五柳古村”民宿集群,青石板路蜿蜒,小溪环村流淌。这座由乡贤返乡投资,镇村共同打造的精品民宿,改造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老房子的原貌,民宿内设有非遗工坊,扎染布艺、碑刻拓印等传统技艺成为游客体验项目。不远处的“与山”咖啡馆里飘出咖啡香,陶艺坊里游客揉泥拉坯,窑烤面包的麦香弥漫在竹林小径间。曾经的闲置农房,如今变身兼具美学与效益的“城市会客厅”。

  “这不仅是通书院村的实践,更是全镇上下大抓‘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温泉镇党委书记、温泉度假区党工委书记陈维光说,“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要让产业‘造血’,而文化就是激活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如今的通书院村,形成了“文化体验+特色产业”的闭环,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30余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30余万元,比四年前翻了两番。昔日“背靠庐山、坐拥东林、自带温泉”的区位优势,如今已转化为“春赏油菜花海、夏观荷塘月色、秋望稻浪翻金、冬沐温泉氤氲”的全季旅游版图。(陶钧)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