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先进人物群雕 推动典型育人落地

新华网首页时政国际财经高层理论论坛思客信息化房产军事港澳台湾 图片视频娱乐时尚 体育 汽车科技食品
在今年的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榜单上,东华理工大学李荣同教授,继宋金如、周义朋之后再次荣膺“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称号,东华理工大学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届获此殊荣的单位。新华网邀请到了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柳和生教授,就“打造先进人物群雕 推动典型育人落地”话题作交流探讨。
精彩观点
2
新华网

作为中国第一所核工业大学,东华理工人的命运与中国核军工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请介绍一下,‘核军工’精神是如何浸润影响着一代代东华理工人的。

作为中国第一所核工业大学,东华理工人的命运与中国核军工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请介绍一下,‘核军工’精神是如何浸润影响着一代代东华理工人的。
1
柳和生

肩负特殊使命 涵育家国情怀

肩负特殊使命 涵育家国情怀
肩负特殊使命 涵育家国情怀
东华理工大学是中国核工业的第一所大学。办学64年,始终高举“核”“地”两杆大旗,积淀出“核心意识、家国情怀;军人特质、担当奉献;工匠神韵、勇于创新”的核军工精神,为我国“两弹一艇”等国之大器、国之重器以及核能源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里,我简单地用“一二三”来概括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就是一个字:“核”。核是东华理工先天醒目的胎记和后天夺目的标记。普通民众或许谈核色变,东华理工人必然谈核色舞,就像我这样,谈起核来就眉飞色舞。

“二”就是两个词:“姓核”“兴核”。“姓核”是学校的出身,“兴核”是学校的使命。办学64年,专注于核但不止于核,始终在为行业、地方的发展贡献强劲“核动力”。

“三”就是三句话:“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势”。1956年,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与核讹诈,为培养铀矿地质人才,学校得以创立。我校是我国核工业的第一所大学,可谓是核工业的黄埔军校。学校有两块金字招牌,一块是国际上的“世界原子能事业宝贵财富”,一块是国内的“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今后,学校将始终高举“核”大旗,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特色发展之路不至于那么拥挤,我们要做有特色的“异军”,“异军”才能突起。

所以说,东华理工生来就肩负特殊使命,助力国家造重器,铸利剑,是一所核大学,一所硬核大学。

前面说到“以核成势”,除了彰显特色,异军突起外,还包含传承和强化办学理念及校园文化的优势。我理解,一所大学有两个校园,一个是物理校园,如大楼、仪器设备等等;一个是心理校园,包括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等,前者靠经费,后者靠精神。核军工精神是我们铸魂育人的特殊优势,我们依此凝练出“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在核军工精神的感召激励下,一代代东华理工人都对国家讲奉献,对社会讲担当,对人民讲情义,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先。这些,鲜明体现在东华理工两种“力”上。第一,很有定力,表现为四个“不”,无论形势怎么变化,始终做到政治上坚定不动摇,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持优势学科不失势,传统专业不失传,香火专业不熄火,以服务好国家特殊重大战略需求。第二,富有魅力,魅力表现在“四有”,一是有情怀,东华理工人都有浓烈的家国情怀,舍己为公是每一个东华理工人无需唤起的自觉;二是有担当,既为国建功,又护国有功,为国之大器和国之重器的建造作出了突出贡献;三是有气度,由于行业的关系,东华理工人常年奔波在祖国的广袤大地,出入于祖国的江河湖海,所以很有豪气、很显大气、很接地气、很讲义气;四是有特质,合作单位与用人单位都称赞东华理工人有“三实三谱三得好”的特质,也就是厚实有谱学得好、踏实靠谱干得好、朴实不摆谱合作得好。

总之,东华理工人受核军工精神的浸润影响、感召激励,握紧榜样“接力棒”,跑出发展“加速度”,为服务国家特殊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贡献强劲“核动力”。

2
新华网

两年一届的‘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榜单,是从江西省60余万名在教育体系中担任各项工作的人员中评选出来的。东华理工大学三位优秀教授连续‘接力’,荣登榜单,形成了独特的‘东华理工现象’。请跟网友们讲一讲他们荣誉背后的故事吧。

两年一届的‘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榜单,是从江西省60余万名在教育体系中担任各项工作的人员中评选出来的。东华理工大学三位优秀教授连续‘接力’,荣登榜单,形成了独特的‘东华理工现象’。请跟网友们讲一讲他们荣誉背后的故事吧。
1
柳和生

老中青三代接力 传承弘扬核军工精神

老中青三代接力 传承弘扬核军工精神
老中青三代接力 传承弘扬核军工精神
东华理工连续三届均有教师入选,而且老中青各有一位代表。他们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但传承弘扬了同一种精神:核军工精神。

“中国好人”宋金如教授,退休30多年但“退而不休”,耄耋之年依然坚守实验室,分文不取开展科研和指导学生,特邀参编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她编著出版的《铀矿石的化学分析》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教材出版20余年的空白。有一个场景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记得去年主题教育过程中,我们请老人家给我们上党课,她讲到,自己94岁高龄了,不知道还能为核工业贡献多久。说到这里,老人家眼里噙着泪花。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戈壁红柳”周义朋教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30岁出头到年近半百,他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国家的核事业,离家万里,扎根边疆荒漠十余载,潜心研发绿色微生物采铀技术。他工作的地方我去过,方圆十几里几乎无人烟,就荒漠戈壁中的一个小平房,平时工作人员差不多就他一个,冬季泼水成冰,夏季挥汗如雨,还能听到狼嚎。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个青壮年十几年扎根那里,熬过了严寒酷暑,以及无数个孤独的漫漫长夜?记者采访时他反复提到核军工精神。

“农民教授”李荣同,他是教授,却更像农民,他不是农民,却深爱农村。他把论文写在农村地田,把致富希望播进农民心田。30多年科技助农扶贫,矢志不渝。作为教授,他本可以体面光鲜出入于各种学术会场,却义无反顾一身泥水汗渍奔波在扶贫现场。他本可以自己发家致富,却毅然义务带领农民奔小康。常年开着一辆破旧的桑塔纳,奔走在田间地头……

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三位教授都十几年、几十年坚持在干对国家、对人民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干一天、一月甚至一年都不难,但坚持十几年、几十年,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

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名单出炉后,东华理工大学成为开评以来唯一连续三届都有人入选的单位,形成了独特的“东华理工现象”。东华理工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定有根子上的原因。

2
新华网

‘核’‘地’是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学科,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科技不断提质变革,东华理工大学是如何依托独有的学科特色,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为核工业发展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

‘核’‘地’是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学科,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科技不断提质变革,东华理工大学是如何依托独有的学科特色,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为核工业发展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
1
柳和生

特色育人 核地学科推动提质发展

特色育人 核地学科推动提质发展
特色育人 核地学科推动提质发展
您提到了两个关键词:本科、特色。

先说说本科。我认为,一所大学不管是一本、二本还是几本,都要回归基本:回归本位,办好本科。为什么?本科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层次,本科办不好,也不会有好的研究生教育。高校有五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最本位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如果在本位上表现不卓越,其他几个方面即便再有本事也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基于这些认识,东华理工虽然办学层次到了培养博士,但始终高度重视本科教育。

再说说特色。前面说过,有特色就能做“异军”,“异军”方能突起。所以东华理工一直致力于打造和彰显特色。“核”“地”是东华理工的特色优势,我们当然要力保特色不褪色、优势不失势,力保“核”在核心、“地”有地位。但特色不是曲高和寡、孤军奋战的特立独行。好比跳舞,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是领舞,其他学科专业都应该随之共舞。我们引导鼓励本科专业及培养方案既有“核裂变”也有“核聚变”。所谓“核裂变”就是“核”要加强“核辐射”,延长学科链;“地”要扩大“地覆盖”,壮大学科群。例如,我们的地学类专业,不只局限在优势的核地质,形成了大地学的概念,包括工程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生态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等。所以学校的学科专业有深核、涉核、助核几类。所谓“核聚变”,我们鼓励“核”“地”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形成新型学科专业。例如我校将旅游与地学结合,率先在全国创办“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并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这个专业一创办,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外的大学都主动要求与我们合作。我省是旅游大省,也是地质资源丰富的省份。这个专业将为我省的旅游业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甚至引发新的旅游业态。“核聚变”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不管学科专业是否和“核”有关,都要强化核印象,加深核印记。都要了解核工业的基本情况和核科学的基本知识,都能谈核色舞,都要接受核军工精神的浸润熏陶。即便是通用专业毕业生,也能让人清楚感受到是东华理工培养的。好的本科教育,应该是学校有特色、学者有特长、学子有特质。硬核学校的毕业生就必须有硬核特质。

由于有好的本科教育,东华理工培养出一大批人物和一批大人物。例如核地行业的领导和骨干超过一半是我校毕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校被称为核工业黄埔军校的原因。大人物包含学界大师、政界大员、企业大咖、艺术大家等等,例如我校校友中有两院院士。

2
新华网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在东华理工大学,很多鲜活的优秀典型就在大家的身边。学校是如何发挥好榜样的力量,影响并引领着年轻的学子们,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展现出自己的青春担当和青春力量。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在东华理工大学,很多鲜活的优秀典型就在大家的身边。学校是如何发挥好榜样的力量,影响并引领着年轻的学子们,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展现出自己的青春担当和青春力量。
1
柳和生

成风化人 榜样引领青年学子成长方向

成风化人 榜样引领青年学子成长方向
成风化人 榜样引领青年学子成长方向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的方法要得力,首先要有得力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政工作,提升学生的思能力和正能量。思政工作要有料,会聊才会更有效。有料就是要有鲜活素材,会聊就是要会讲故事。我校特别重视榜样示范、典型引领。先进人物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素材,这就是珍贵的料,会聊就是要讲好他们的故事,除了讲清他们的感人事迹、骄人业绩,更要讲活他们的动人心迹。我们在打造先进人物群雕时,既重天边,更重身边。天边的会令人敬仰,身边的能让人亲近。身边人、眼前事、家常话尤其感人、动人。例如我们的名誉校长,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敬爱的钱七虎院士、前面提到的三位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入选者等等。我们把学校里的先进典型人物的故事融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核新讲坛”等一系列渠道、载体中。“核新讲坛”是东华理工青年学子最为追捧的活动,场场座无虚席。该讲坛能为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核”动力和“新”能源。目前,“核新讲坛”已开讲500余场,10万余学子现场感受榜样力量,成为“东华理工名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榜样的感召下,新的感动人物、新的感人事迹在校园里不断涌现,产生了典型带动“链式反应”,涌现出“勇救落水儿童”的张勇烈士、“执行任务光荣牺牲的国防生”刘刚烈士、“抗洪英雄”程扶摇烈士等一批英雄学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千余名大学生“疫”无反顾,毅然投身当地或学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一线;7月汛情危急,东华理工青年博士闻“汛”而动,组成科技防汛博士团,利用科技优势助力防汛,展现出蓬勃的“东华理工力量”,展示出炽热的青春担当。

柳和生
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01007029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